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实践研究6篇

|热门资讯

【www.sxqingyun.com--热门资讯】

研究,中文的意思是积极寻找根本原因和更高的可靠性基础,以提高职业或效用的可靠性和稳健性。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实践研究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实践研究

  在新課程改革以及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愈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却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劳动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机会比较少,鉴于劳动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推动和奠基作用,高职院校有必要按照全新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培养总要求来调整教学体系。

   1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配合不佳

   高职院校中组织了劳动教育活动,但是却没有适时地配合思想政治教育,降低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实际上,劳动教育是思政教育中德育的有效实现途径,也是智育最接“地气”的手段。高职院校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部门以及人员主要是学生处、系部及班主任,思政教师“缺位”影响了劳动教育实践的效果。而且思政教材存在劳动教育内容的缺失,高职院校只有建立与思政教育相配合的劳动校本教材,才能真正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1.2思政教育中劳动资源挖掘不深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但是由于长期对劳动教育的忽视,高职院校在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短板,一些常见的劳动教育资源被反复利用、缺乏创新性,如此一来,劳动教育课程及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容就会十分贫乏,学生对于劳动的理解就会受到局限。

   1.3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劳动教育也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而且劳动实践十分重要,劳动理论教育可以在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所以,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形式,才能开展多样化的理论教育。

   1.4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机制虚化

   高职思想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停留在表面层次,相应的机制存在“虚化”情况。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有些情况下,高职院校设置了劳动主题活动,比如,“学雷锋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及社会性劳动,并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心得,但是却没有跟上评价和考核,学生参与了劳动实践,教师却没有真正地将劳动实践看作一项教育内容,导致劳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2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实踐

   2.1构建校本教材,推进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配合

   高职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配合是推进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方式,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快构建校本劳动教材,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具有导向性和组织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是可以融合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并且可以由思政教师和班主任配合开展相应的教学,因为有关劳动教育的课程属于实践课程,而思政教育往往以理论课为主,二者的结合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让思政理论课有了“落脚点”。高职劳动校本教材的编写需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部教师、教务处、学生处、班主任等教师共同参与,相应的教材内容应每年进行适当的更新,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例如,当前在面向高职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总是过于理论化,当在生活中需要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行为时难以形成协调应用,特别是像诚信、有爱、爱岗、敬业方面的理念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价值观的偏离问题,所以,在构建劳动教育校本教材时要加强对思政新时代思想内容的融入。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思政教师在劳动教育技能方面的培训,让思政教师掌握劳动思想教育、技能教育以及实践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2.2深挖劳动资源,构建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在高职院校中还有必要深挖劳动资源,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劳动教育培养的要求来看,劳动教育资源应包含劳动价值观资源、劳动知识技能资源、劳动榜样资源等,这些丰富的劳动资源能够转变学生对劳动的看法,将劳动作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像劳动榜样资源能够带给学生直接的心灵触动,让学生在感动、震撼的同时,向这些劳动榜样学习。注意在选择劳动榜样时,应选取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容易理解、能够引发共鸣的人物。教师可以积极参与教学资源的探索实践,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寻找学生身边的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校园保安、食堂阿姨等鲜活的劳动者资源;另外,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也可以加强对互联网资源的搜集和应用,重点搜集影像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展开学习,从而为学生构建出完善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2.3重视劳动“在场”,构建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高职院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劳动教学,还必须要重视劳动的“在场”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真正投入劳动学习和劳动实践中,而不是徒有形式。劳动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并不是只有讲课和打扫卫生两种。要拓展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创新教育形式,提高高职学生对参与劳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劳动讲座、劳动分享、劳动主题演讲等形式,学生也可以成为宣讲人和演讲人,还可以设置辩论赛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形成教育思辨。又如,学校每月设定“劳动日”,由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主题劳动活动,比如义务维修、义务检查、义务清运等,让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学校还可以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比如“食堂菜园”,通过学生自己种植蔬菜来获取就餐优惠。另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设置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学会用劳动换取学费、生活费。当学生对劳动有了更深的体验之后,开展“劳动+创新创业”教育也更为顺畅。

   2.4注重教育考核,构建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制定校本教材、加强师资培养、构建劳动实践基地都是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走出去”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比如人员支持、资金支持、场地支持等,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更多样的劳动活动中,最终形成劳动教育的组织和条件保障。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多参与劳动活动,也是为其毕业后进入社会岗位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了推进劳动教育效果的提升,高职院校还有必要构建完善的劳动评价体系,让劳动教育成为高职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并纳入到学生考核管理中,高职院校还可以就劳动教育来设计一套专门的评分系统,要求学生只有获得相应的劳动学分,才代表在劳动课程中“合格”。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学校及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必须完成的劳动任务,也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额外的加分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让学生形成劳动光荣的思想理念,最终实现对劳动教育的考核。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必须要保障“劳动的在场”,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劳动形式”,让学生切身参与劳动实践,通过劳动获得人生的新体会,增长自身的社会性经验,并能够具备基础的劳动技能,让学生形成爱劳动的思想和踏实肯干的工作状态,转变学生“眼高手低”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第2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实践研究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战场,必须重视劳动教育这一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实践途径,在教育教学中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教育学生通过劳动托起中国梦,成为能够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开辟新时代劳动课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创新途径?

  学校深耕劳动理论教育。结合时代特征、社会案例,开展“劳动教育”专题思政课、讲座、研讨会等,集中教授阐释新时代劳动观,解读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劳动政策,结合学生在实习就业、职业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引导其进行思考讨论,达到收获感悟的效果。

  落实劳动榜样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带动作用,积极引进、邀请先进劳动模范人物代表进校园、进课堂,以经验分享、案例教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传道受业解惑。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劳动楷模,通过集中学习相关先进事迹,以演讲、讨论等形式传播励志故事,加深劳动观念的养成。

  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将思政理论知识通过劳动实践进一步巩固。在基层学习中磨练品质,在志愿服务中养成担当,在创新创业、实习实训中深入劳动一线,掌握技能,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承办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成立暨劳动教育研讨会,举行全国劳动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开班仪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紧紧围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内涵,通过集中搭台子、建机构,对劳动教育进行细研究、深思考,最终产出一批丰硕的劳动教育成果,实实在在将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里落地生根。

第3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转变,将人才培养的中心放在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以及未来人才的培养上,鉴于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以传统教育观念来当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可知,其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由学校的团委、学工部等来承担。就思政教育本身开展的目的来看,遵循当中中央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纲要的基本要求来辅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教育的基本的目标。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功能定位

   (一)帮助高职学生建立合规的行为规范

   在我们讨论思政教育的面临新机遇的同时还要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功能进行的重新定位,这样才能促进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当前的高职思政教育覆盖了哲学、道德、法律等多个领域,正是在所有的学科领域共同作用下使得改高职学生的行为规范更加合规,而这种功能主要作用于高职学生的主观意识[1]。

   (二)辅助高职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思想

   让学生不断强化专业思想是高职院校目前开展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多数的高职院校中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往往就是思想教育课。将新生第一课归结到思想教育的范畴,主要是为了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思想教育。其次,也是为了将思想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来与传统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互补。

   (三)促进高职学生构建科学的职业规划

   当前高职院校的多数学生都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对自身的职业前景存着一种盲目的乐观。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为了培养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社会、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同时,通过思政教育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社会的需求,这样才能让高职学生的發展方向与社会需求充分结合起来。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全方位构建思政教育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扬扬程间的关系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开展更加切合实际。因此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首先要从传统教学的角度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逐渐转变为辅助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上来。在实践教学中,应该由教育部门的、团委等进行组织,从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角度来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构建。但是需要注意,此时构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育人模式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而当下很多高职学生的职业观存在较大的功利主义。鉴于此,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要将解决当下问题作为首要任务,相关的思政教育部门就必须要的扭转思政教育观念。姿态的转变主要指的是要能秉持平等的姿态来促进与学生群体的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校本的要求下重新构建课堂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素养养成

   在高职院校具体实施思政教育育人的过程中,必须要在校本的要求下对思政教育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这个重新构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政理论教学具体改革。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的理论课程主要的特点就是“一本一纲”,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特色以及就业特点,并将其与思政理论教学内容和进行融合[2]。例如,相关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的一部分劳动权益保护内容。此外,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就业思想以及就业领域的不同,来适当穿插一些更加贴近岗位实际需求的案例,这样才能有效突出职业素养养成的特点。

   (三)围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自我养成目标整合创新实践项目

   在实际的思政教育实践中,首先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存量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对以往教学活动经验的总结和归纳。鉴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在学下举办一些仪式类的活动时,可以邀请一些学校优秀的校友来做到专题的讲座,在学生群体中建立起踏实肯干的舆论氛围。优秀的校友本身就能向在校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让学生意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校友的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学习建议。②通过校企合作形式,让企业代表来为学生召开专题讲座。企业代表了社会的实际就业需求,因此,能够为学生透彻的分析目前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前景,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判断就业形势。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在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

   三、结束语

   新时代下,高职院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作用更为关键,因此要重构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这样才能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第4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实践研究

  [摘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端正学生劳动价值取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培养学生良好劳动思维和习惯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锤炼学生劳动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高职院校在强化劳动教育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体现在办学理念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劳动教育资源丰富以及在劳动实践中造就人才。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所以应该通过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专业群建设开展劳動教育、建立校企劳动教育共同体、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优势;路径

  [作者简介]李姝仪(1996-),女,甘肃陇南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马君(1979-),男,宁夏同心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陕西西安71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国家一般)“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的发展变迁与制度重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A190287,项目主持人:马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3-0028-08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现实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世界。我国的劳动教育发端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活动都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契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中国大地的实际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制度走过了从模仿探索到实践完善再到创新创造的演进历程,最终形成了新时代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该制度主要包括根本教育制度、基本教育制度和具体教育制度,而作为党的教育方针主要内容之一的劳动教育理应属于根本教育制度的范畴。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总体目标。可见,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已从理论层面上升到了战略层面。高职院校本身就具有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优势,理应基于其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要求。但是,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比较优势有哪些、在实践中应如何加强等问题,还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入思考。

  一、价值:培养全面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高职院校应当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意见》以及《纲要》精神,重视劳动教育,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充分凸显劳动教育对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端正高职学生劳动价值取向

  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端正学生劳动价值取向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学轻术,导致整个社会的职业观畸形发展,而新兴文化中消极懈怠的“佛系文化”呈蔓延之势,对青少年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了消极影响。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双重制约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对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身份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抱着消极的心理一味逃避劳动实践活动。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在劳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鄙视体力劳动、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未能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加强劳动教育则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正是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养成。莘莘职教学子只有在勤学苦练中深切领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才能端正劳动价值取向,体认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树立起职业平等观和正确的择业观,增强职业荣誉感,在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指引下,结合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和个人职业兴趣爱好,合理选择未来的职业方向,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不是盲目追求社会认同度较高的个别职业,从而以崭新的劳动精神面貌迎接未来,并且带动全社会尊重劳动、崇敬劳动人民。

  (二)培养高职学生良好劳动思维和习惯

  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良好劳动思维和习惯的题中应有之义。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安全事故频发,给学校、企业和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敲响了警钟,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思维和劳动习惯。一方面,学生对设备操作规范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因而在实习初期容易发生违规操作设备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在劳动安全教育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往往将劳动安全教育归于对方的责任范围内。强化劳动教育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思维和习惯,帮助他们及时规避一些可防范的安全风险。

  一是要依托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教育,如让学生完成一件劳动作品或解决一个劳动问题。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要经历拟定计划、预设问题、选用方法、实际操作、反思总结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和动手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能及时发现在使用劳动工具时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反思自身劳动实践的不足,为纠正学生的劳动方式和思维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可以熟悉各种劳动工具的特点和操作规范,积累丰富的操作经验,在遇到技术难题时能够沉着应对。

  二是要注重多方协同建立劳动风险管控和分散机制。一方面,从体制机制上为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劳动安全教育合作提供保障,避免双方推卸责任。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生的劳动安全教育,降低相应的劳动风险,为学校相关课程的设置提供基本遵循,由此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风险思维,养成安全劳动习惯,从源头上有效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锤炼高职学生劳动能力

  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锤炼学生劳动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整个教育領域窄化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把职业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教育,以专业能力作为职教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重点,致使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人格能力成为短板,劳动能力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强化劳动教育则有助于锤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在以实习实训为载体的劳动教育统筹下,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人格能力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帮助学生迅速适应不同的劳动环境,最终完成复合型劳动任务。

  一是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当中,同时获取行业企业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劳动技能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形成赖以谋生的专业能力。

  二是由于对劳动环节的总体把握,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劳动方式,在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则掌握了相应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富有创新精神,在传统劳动形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劳动。

  三是集体劳动占据了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很大一部分,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在专任教师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结成劳动群体,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彼此优势互补。在合作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融入劳动群体必需的能力,同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四是劳动教育的回归是为了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通过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优势互补,能够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梯级发展,提高职业生活的质量,在高质量的职业生活中促进个人的人格完整,强化自我意识和价值,最终拥抱幸福生活。

  二、优势:强化劳动教育的基础扎实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劳动大军的重要基地,加强劳动教育于学校有益,于学生有利。我国高职院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骨干校建设计划、优质校建设计划以及“双高”建设计划等的推动下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为加强劳动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是其加强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办学理念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

  办学理念是宏观层面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个体特质相结合的产物,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有利于形成加强劳动教育的思想共识。

  一是办学目标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总体的办学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把社会的人才需要和个人的职业需要作为办学基调,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劳动实践活动的必备素养;而普通教育力求知识积累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其办学目标是以升学为导向。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更加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

  二是人才培养目标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曾经历了技术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演进历程。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高职院校积极回应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努力让学生广泛参加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思维和职业能力为落脚点。而劳动教育的目标从主观意识层面来看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精神,从客观能力层面来看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能力和良好劳动习惯。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除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教师群体共同的能力愿景外,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关键目标就是具备“双师”能力,即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兼备,“双师”能力和教学能力相结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劳动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从主观意识层面来看是培养劳动意识,从客观能力层面来看是培养劳动教育实施能力。这样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也比较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

  (二)劳动教育资源丰富

  没有资源保障的劳动教育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而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其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切实加强自身的劳动教育工作,并且协助各层次普通学校开展劳动启蒙教育、劳动知识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

  一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其潜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近年来,高职院校把厚植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积极吸收企业文化成果的精华,将工匠精神与岗位劳动密切联系起来,主动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连接点,在继承的基础上着力创新,使地方特色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最终在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联通联动的过程中形成开放包容的高职校园文化。这种多元文化能够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作为加强劳动教育的文化支柱。

  二是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原有的基础设施及其共建的基础设施。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由此高职院校的劳动基础设施、行业企业的劳动基础设施以及校企共建的劳动基础设施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劳动实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企业和工厂的生产设备、学校的模拟仿真教室以及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尤其是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这些劳动基础设施便于学生开展智能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加强基于新业态的劳动教育至关重要,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三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师专业成长目标的导向之下,高职院校历来重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或实训基地锻炼,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术技能大师等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极大地拓展了师资来源。这些具有复合能力的教师具备指导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的专业素养,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三)在劳动实践中造就人才

  劳动教育顾名思义是在劳动实践和劳动体验中达到教人和育人的目的,学生在接触实际劳动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正是在劳动实践中造就人才。

  一是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是工学结合,“工”指企业实践,而“学”指学校学习,工学结合的实质就是企业实践和学校学习的融合,特点是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实训等。在该模式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与生产劳动实际有机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实现知行合一,通过对劳动过程的亲身体验学会尊重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提供基本组织形式。

  二是把证书获得情况和参赛情况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学生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并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课证融通、以赛带训,在实战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并以此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高职院校严格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可以确保劳动教育的水平。

  三、实践路径:构建高职院校特色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对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有裨益,而高职院校本身又具有加强劳动教育的扎实基础,理应在各类型各层次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矮化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二是异化劳动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能、技能评价、专业劳动、传统业态劳动等。这显示出高职院校在发挥劳动教育主导作用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高职院校在深刻把握其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优势之后,应当回归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群建设、校企劳动教育共同体建设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面重点着力,让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均体现劳动教育的内涵,让学校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彰显劳动教育的特质,最终构建起具有高职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就是要在已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劳动教育元素,适应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一是在培养目标中渗透劳动教育因素。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对“高、精、尖”型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体现劳动教育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性,体现劳动教育对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迫切性。

  二是在课程设置中渗透劳动教育因素。各高职院校应明确设立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在公共基礎课程中适当加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专业技能课程要以培养目标为指向,课程内容紧贴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实习实训环节要突出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思维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明确各方主体的权责。总之,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实习实训既要各有侧重,又要相互衔接,共同助力劳动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融会贯通。

  三是规定劳动教育时间。高职院校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的学时范围及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可采用集中学时或者分散学时的形式,灵活协调劳动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时间安排,防止劳动教育的学时受到变相占用和挤压。

  四是突出劳动实践。高职院校要明确劳动教育由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共同组织,按照培养目标有计划地为学生争取和创造参加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机会;要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和乡村服务活动等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在社会的广阔天地中接受劳动的洗礼,在劳动的过程中茁壮成长。

  五是把劳动素养水平纳入毕业考核评价要求。高职院校要明确规定劳动素养考察是毕业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全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劳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职业技能大赛、家庭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确保学时和学分达到一定的标准,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元评价主体的综合评定才能顺利毕业。

  (二)依托专业群建设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在逻辑要素是一致的。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本身就带有劳动教育的性质,但是这种学习对劳动教育来说是无意识、不系统、不规范的,最终取得的教育效果也比较有限,因此需要将有意识、系统、规范的劳动教育融入专业群建设中。依托专业群建设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在专业群的规划设计中加入劳动教育要素,并由劳动意识强、劳动教育能力高的教师团队通过系统课程的实施实现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一是找准专业群定位。就专业群的组群逻辑而言,专业群不能只是某几个有相关性的专业的简单组合,专业群内各专业逻辑要素要高度一致,专业发展要相得益彰。就专业群的服务面向而言,专业群要面向市场,对外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综合考量区域的自然状况、经济水平以及文化底蕴,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构建体现专业群特色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同时利用专业集群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深入开展贫困阻断工作,在利用专业优势扶贫的过程中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这也是高职学生与社会互动建构关系的过程,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属性;对内服务学生,把专业群的生命周期作为动态调整专业群布局的依据,将未来劳动实践所必备的劳动技能加入专业群技能组中。

  二是打造团队协作式师资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仍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充实和完善,而团队协作式的教师工作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需要在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团队组建机制、团队激励机制、团队对外合作机制等。就团队组建机制而言,应聘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大类有针对性地优化组合专兼职教师,减轻教师的兼课备课负担,形成结构化的专业教学团队。就团队激励机制而言,一方面要以优厚待遇吸引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校外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要为学校专业教师积极争取和创造参加培训与深造的机会,定期派遣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学习先进劳动工艺,向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就创设劳动实践活动等方面的问题取经,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等开展自主学习,打造出劳动教育水平高、创新性凝聚力强的教学创新团队。就团队对外合作机制而言,要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与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产品研发中心、非遗传承中心等劳动技能创新机构,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以及文化传承等活动,推动专业教学团队的对外合作,全方位强化团队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就制定专业群课程标准而言,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安排切实可行的课程内容,确定劳动教育课的核心是知行并重,把实习实训课的劳动实践和专业课的劳动实践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探索劳动教育与“三教”改革和“三全育人”的结合点。就优化专业主干课程而言,一方面,要主抓实习实训课的劳动育人质量,发挥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的指南作用,帮助学生在积累劳动经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融入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内在动机,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要把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寻找二者的共通之处,除了专业理论课程之外,还要狠抓落实专业实践课程,密切关注新时代背景下的技术和产业前沿动态,帮助学生不断熟悉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新应用,把培植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和跨专业劳动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对未来的劳动环境做到心中有数。就优化专业配套课程而言,要以学科课程和主题活动为辅助,根据各学科课程的课程内容有侧重地设计含有劳动教育元素的教学计划,以劳动教育为主线把各学科课程串联起来,劳动主题活动的主题可以来自新闻报道、身边先进劳动事迹、劳动节日等,从而传承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劳动光荣的校风深入师生的内心。

  (三)建立校企劳动教育共同体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来的是劳动形态的新旧更替,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复合性劳动等层出不穷,劳动教育的内容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倡导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其实校企合作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意见》就明确提出,行业企业对开展劳动教育来说是一种可挖掘的资源。建立校企劳动教育共同体就是要把企业作为精准把握科技变革和产业升级趋势的中介,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让学生零距离地认识新业态下的劳动模式,在劳动教育中注入职业因素,最终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是校企实习实训合作。高职院校要把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现代学徒制、冠名班等实习实训形式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在学校和企业二元的劳动实践场所中锤炼学生的劳动能力,传递企业文化,实现劳动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实习指导人员要通过言传身教对高职学生起到精神引领作用。因为各个企业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榜样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由此可以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乐观的劳动精神以及正确的劳动习惯。此外,企业要严格落实国家政策规定,根据学生实习或当学徒的劳动产出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這对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是校企课程资源开发合作。组织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依据劳动教育要求、学校办学特色以及企业生产实践编写劳动教育专题必修课校本教材、宣传手册等,重点在于弘扬工匠精神,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宣传国家劳动政策。为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可以收集关于企业劳动模范的新闻报道,录制企业规范化生产视频和优秀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教学视频,将这些电子资源分类上传到校级和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实现校际劳动资源共享。

  三是校企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合作。高职院校应密切与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的合作,引企入校建立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同时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让劳动教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无论是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还是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都要大量引入企业的真实劳动生产项目,让学生对劳动现场有切切实实的感受,在劳动实践中应用知识、操作设备、掌握技能,自觉地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引领,在真实项目和案例的实战中适应工作世界的规则,最终形成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配合补充发展机制,更好地为劳动课程体系服务。同时,应在利用政府政策红利的基础上,借鉴企业的管理和运行经验探寻劳动实践基地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市场化。

  (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

  创造性劳动是劳动教育新的时代意蕴,它既是创新创业的目标,也是创新创业的成果。前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是创新创业的特点,创业者将自己头脑中的新观点、新想法转化为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劳动产品,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要点是让学生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联系,体验创业的艰辛,增强创新的意识。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就是要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机制,拓宽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发扬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文化。

  一是孵化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基于专业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在校内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高职学生的真实创新创业项目或虚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场地支持,确保学生在专任教师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与个人努力之下成功完成项目,并定期评选出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奖励,为学生步入社会就业、创业积累劳动经验,为专任教师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积累劳动教育经验;在校外积极引导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融入社会,借助众创空间和新媒体等平台助力精准扶贫等社会工作,发挥“双创”项目的社会效应。

  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指导。以高职院校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向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如举办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分析学校创新创业政策等;同时,定期邀请创新创业专家和成功人士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向学生分享创新创业市场需求、创新创业经验和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等方面的前沿资讯。

  三是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积极拓展办赛参赛的视野和思路,在校内定期举办校级创新创业比赛并且确保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更好地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创业规划大赛等,把劳动素养作为校内外比赛的重要评价参考标准,通过创新创业比赛这个广阔的平台展示高职院校师生良好的劳动风貌,从而把创新创业比赛打造成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必须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满足新时代培养全面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诉求,优势在于其办学理念和实践与劳动教育相契合。但即便存在一定的优势,高职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也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充分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相结合、与专业群建设相结合、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形成品牌化、层次化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体系,实现劳动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在未来的实践中,如何形成劳动教育常态化发展机制仍是高职院校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刘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14(7):4-8.

  [2]吴军.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阐述[J].职业技术教育,2020(10):18-23.

  [3]檀传宝.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解决好的三大理论问题[J].人民教育,2019(17):34-35.

  [4]周建松,唐林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3(2):94-9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0-05-0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6]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61-362.

  [7]周俊.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作用[N].光明日报,2020-03-27(11).

  [8]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Z].2019-06-05.

  [9]赵伟.试论劳动、劳動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9(11):103-108.

  [10]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21-26.

  [11]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8-81.

  [12]陈永清,陈小华,王笑.高职院校应建立纲维有序的劳动教育新格局[J].职业技术教育,2020(15):19-23.

第5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实践研究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内涵与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并非文科与理工科专业的实验与实践操作,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思想素养的发展,以教育科学与理论为指导,结合学生现有思想发展水平的实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将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操作相互整合,通过教育、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扎实学识,提升思想素养与道德品质,勇于创新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采用实践育人的方式,将学生从传统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型、实习实训型、创新创业型、综合应用型等实践活动,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具有独特的价值。完善学生主体性的工作机制,将思政知识转化成为学生自主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政教育的内驱力与感染力;重视一二课堂有机融合机制,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将一二课堂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创建全方位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全程、全员育人,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提升和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

  自“大思政”教育格局形成后,全国各高校在思政教育领域进行了多种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如“课程思政”功能发挥不明显、思政教育模式传统单一、思政教育主体没有形成合力等,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要发挥思政教育的最大功能,助力高校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目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必要且迫切。

  (一)完善学生主体性的工作机制,生成思政教育内驱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中,学生是活动主体,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决定教育的有效度。完善学生主体性工作机制应该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为核心,从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体参与三个方面协同并进,构建起学生的主体本质属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以掌握学生主体需求为基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教育、启发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内化,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我发展中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改善师生关系,就是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程以老师为中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扮演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助者,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出主体发展的条件,鼓励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需要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空间,以鼓励激励措施为主,约束性机制为辅,同时尊重学生主体评价,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发展型评价并重,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内生动力。

  (二)重视一二课堂有机融合机制,激活思政教育吸引力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材为中心,注重思政教育的知识性向思想性转型,一二课堂有机融合是有效途径,实践活动是最好的载体。将思政课和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假期社会实训与校内课外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提升实践育人的专业性、延续性与针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实训拥有丰厚的资源,大多有系列实训基地,将思政课程时间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的结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特性来确定时间的内容、形式和评价,使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既积累实际的专业工作经验又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如职业道德的强化,“工匠精神”的洗礼等。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给学生带来众多的锻炼机会,将其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搭建展示与磨练的平台,如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农村基层等开展“三支一扶”工作,使学生在深入群众、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身,提高社会适应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投身社会。校内活动与四针课程实践教学的结合能将活动主阵地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利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使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行”,从而让思政教育真正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吸引学生、改变学生、培养学生。

  (三)创建全方位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思政教育协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强调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创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实现全程化与全员化的工作目的。创建全员化的工作机制,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建设实践组织队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良好思想素养。全员化的育人工作机制,重视所有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其中,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践教育活动中,培养每位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素养。创建全程化的工作机制,从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入手,全程化的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例如:课堂之内积极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课堂教学之后采用社会调查研究方式、生产组织方式、志愿者服务方式与公益活动方式等开展实践育人的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与职业素质,提升道德品质。创建项目化的工作机制。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设置实践育人的项目,聘用专家对项目严格评审,明确是否存在问题,采用有效措施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创建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应结合高职院校的学习特点与实际情况,编制出完善的实践育人长效指导机制,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

  (四)建立特色化的育人机制,增强思政教育影响力

  特色化的实践育人机制,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同时,增强对高职学生的感染力和认可度,特色化育人机制主要通过建立特色化育人基地来实现。为学生提供适应性的教育工作基地,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将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当作是切入点,拓宽适应性思政教育内涵与外延,强化思政教育的活动力度,帮助学生学习思政知识,适应到相关的学习活动中。创建励志性的教育基地,将励志当作是目标,为学生创建出励志性的实践操作平台,制定完善的思政教育规划方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念意识,提升思想素养与道德素质。创建创新性与综合素养拓展的基地,将培养高素养、创新性人才当作是目标,在其中设置思政实践操作活动、思想知识学习活动等,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与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提升思想素养与道德品质。例如: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基地中,可设置“思想教育创新”项目、“社会热点政治调查研究”项目、“社会现存思想问题”项目、“我们专业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标准”项目、“专业学习中的思想素养标准”项目等,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与道德品质,从而提升整体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教学效果,在各种项目的支持下,实现长效育人的工作目的。

  三、加快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围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为目标指向,以“三个聚焦”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行动育人”的因素,将社会实践与思想引领、党团建设、创新创业、专业科研、志愿服务等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结合,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实践育人机制,探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知行合一,多元育人”的教育模式,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真正让高职学生将思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落地生根。

  (一)聚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加快构建“德技并修”课程育人

  一是将当前“思政课程”改革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全面推行思政教育“课前三分钟”活动,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坚守“铸魂课堂”主阵地;二是推行全员、全课程“课程思政”改革,强化“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好“德技并修”政治关。

  (二)聚焦“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五育并进”活动育人

  一是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行“师生共上劳动课”,实施“互动式”劳动教育教学模式,落实师生共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教师“劳动能量”导入“能量银行”,学生“劳动学分”纳入通识必修模块;二是推进“劳育清单”制度改革,遴选“党团活动、志愿活动、竞赛项目、技艺传承、体魄锻炼”五个模块劳动事项,强化“五育并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三)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快构建“四维一体”实践育人

  一是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题训练、社会实践”“四维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合作,投资建设好集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科研孵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二是构建高职院校融“专业实习、工学结合实践项目、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于一体的全方位实践育人模式,形成“层次递进、赛训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树立正确观念,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创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为学生建设思政育人的教育机制,完善工作内容与模式,保证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工作中,还需总结丰富经验,按照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行为特点,编制完善的思政实践育人行动方案,提升各方面的工作水平,打破工作的局限性,充分发挥长效育人机制的积极作用。

第6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实践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加强劳动教育更显重要。思政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的关键课程。本文以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劳动教育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出发,研究两者融合的意义,并尝试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思政课实践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劳动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进行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教育,让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塑造正确劳动价值观念,发展创新劳动思维,以适应社会对专业化、高素质和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2]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开展劳动教育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对于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需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合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更应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在思政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专业实习、社会活动领域,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又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有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意义

  1.加强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中教学方式过于呆板,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加强劳动教育,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

  2.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

  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从而培养其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满足了学生对于新的实践形式的好奇;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会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路径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

  1.开展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

  开展与思政课实践相结合的丰富多彩劳动实践活动,例如:知识竞赛接力跑、微视频大赛、校园歌手大赛、弘扬雷锋精神系列活动等等。同时,灵活运用雨课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教学平台和新媒体,打通思政课堂教学之外的出口和通道。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有效运行,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显现,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在全体思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很好将劳动教育融入了思政课实践,思政课成为了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鲜活课堂,其影响力不仅在教室内,更在教室之外更加广阔的社会大课堂。

  2.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制作创意文化作品来讴歌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歌颂劳动精神、培育工匠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用多种形式的创意作品营造歌颂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3.拓展实践基地建设

  大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与思政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大学生思想素质、劳动素养得以提升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4]近些年遼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围绕课程内容拓展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辽宁地区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共建实践教育基地。与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共建学生实践基地,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参观雷锋纪念馆、科技馆、城市规划馆、火车头陈列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并进行现场教学,到新民的三农博览园开展社会调查等等,实践基地的建设推动了劳动教育与思政实践教育的融合发展。

  4.增强思政课教师劳动实践教育意识

  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引路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各部门进行合理的配合,建设一支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高标准教师队伍。[5]劳动教育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可以开展集体培训、集体备课等活动,能更好地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融合,共同发展。

  三、小结

  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未来的教学研究与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开展工作,推进教学水平和实践效果不断提高。多种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政课教学由单一的平面的理论讲授课程转变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综合课程,赋予高职思政课更丰富的内涵、更鲜活的生命,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同时,也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部,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2020.3.20.

  [2]尹丁鹏.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6.

  [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4]陆祉亦.劳动教育与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5.

  [5]凌新文.高职院校构建劳动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思考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4.


高职是什么学历 高职和大专哪个文凭高

本文来源:https://www.sxqingyun.com/content/212689/

    热门推荐
    •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简报5篇

      简报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简单明了的报道,是传递某方面信息的简短的内部小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简报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 2023年度组织生活会整改未到位的问题说明原因【六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组织生活会整改未到位的问题说明原因【六篇】,欢迎品鉴!2023年度组织生活会整改未到位的问题说明原因1  20xx年度,中共百纳

    • 关于中小学生研学工作情况汇报材料【三篇】

      汇报,汉语词语,[释义](动)综合材料向上级报告,也指综合材料向群众汇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小学生研学工作情况汇报材料【三篇】,欢迎品鉴!中小学生研学工

    • 思想麻痹松懈对照检查范文(精选4篇)

      部队(army)是指军队中团及团以上建制单位的通称。军队中团及团以上建制单位的通称。授予番号、代号、军旗,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作战和战斗、勤务保障单位。也泛指

    • 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典型案例剖析范文(精选5篇)

      剖析,汉语词汇,拼音pōuxī,又作“破析”。意思是辨析,分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典型案例剖析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组织生活会个人能力本领方面【6篇】

      组织生活会:是党支部或党小组以交流思想,总结交流经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组织活动制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组织生活会个人能力本领方面【6篇】,仅供参

    • 感恩美好生活发声亮剑【三篇】

      感恩,汉语词汇,拼音gǎnēn。意思对别人所给的恩惠表示感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感恩美好生活发声亮剑【三篇】,欢迎品鉴!感恩美好生活发声亮剑篇1  &ldqu

    • 去极端化发声亮剑范文六篇

      发声,汉语词汇,拼音fāshēng,意思是发出声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去极端化发声亮剑范文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去极端化发声亮剑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