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九篇】

|党团范文

【www.sxqingyun.com--党团范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九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第2篇: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故事本身对一年级的孩子就有很强的吸引力,阅读数学故事便是学生、教师、故事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读数学故事的过程中,引领学生跟故事中的主角一起进入到美妙的数学乐园,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会发现:数学并不枯燥,并不难学,它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美妙!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去发现故事中的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激发学生创造自己心中数学故事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想象空间与思维空间中自由的驰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

  二、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在故事中获取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经历自创故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3.通过展示交流自创的数学故事,初步学会评价与自我评价,学会欣赏他人作品。

  三、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发现有趣的数学。

  四、学习难点

  创作绘本,寓数学知识于有趣的故事中。

  五、学习准备

  数学绘本故事《珍珠宝盒》、彩笔、空白画本。

  六、学习流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热情

  1.听故事,教师利用多媒体讲数学绘本故事《珍珠宝盒》。故事内容见附页。

  【设计说明:引领学生跟故事中的主角一起进入到美妙的数学乐园,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会发现:数学并不枯燥,并不难学,它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美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议故事,获取故事中的数学信息,解决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在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2)打开珍珠宝盒的秘密是什么?(3)你认为故事中谁最聪明?为什么?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在故事中获取数学信息,并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更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激发学生创作数学故事的热情,水到渠成。】

  (二)自己动手,编画数学绘本故事

  大家都喜欢听数学故事,又非常爱动脑筋思考故事里的数学问题,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编数学故事呢?那就拿起你手中的彩笔,发挥你的想象,来编一个彩色的数学故事吧!

  在编数学故事之前,老师有个难题想请教大家:1.数学故事与其它的童话故事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2.编数学故事应注意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故事的特点:数学故事中要有数学信息、数学知识。

  学生自由编画数学故事。【设计说明:在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故事的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自由的驰骋,为学生创造一个深刻而丰富的课堂,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三)展示精品数学故事

  展示自编的数学故事。

  1.小组内交流,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2.全班交流优秀作品,每组选一名学生上台讲数学故事,故事讲完后,引导学生共同解决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3.你认为谁编的数学故事最好?好在哪里?

  4.你觉得自己的数学故事编得怎么样?如果有不满意的地方,那就修改一下吧!

  【设计说明: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在自编自讲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建立评价与自我评价意识。同时,情感的激发,观察、思辨、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培养。】

第3篇: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

  一、本课程概述:

  数学是重要的,它是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同时,又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必备素养,它对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以替代的作用。所以,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数学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著名特级老师张思明说:现在的数学教学成了典型的“烧中段”,不知道知识的源头,也不知道知识的去向,这样学习的兴趣肯定起不来。正是从这些角度考虑,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学资源,包括民间数学趣题、数学古题名题、数学史、数学家的介绍,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使数学内容更充实、数学课程更丰满,还原一个有趣的、富有人情味的、甚至是可错的数学真实面貌。数学是丰富的,它不仅是公式、计算,它还有历史、故事等等。它不仅可算,还可读、可做、可玩。

  结合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将与人教版教材内容有关的一些数学知识、数学文化、数学小故事,以及一些经典的数学问题等编入了校本课程资源。内容和呈现方式着力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使原本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能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终身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和整理民间流传的数学趣题、智力题,挖掘数学学科的人文性,充实数学内容,充分展示并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

  2、以更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数学知识、历史、文化、故事等,以通俗的方式给学生介绍,增强数学的可读性。

  3、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数学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4、把数学讲简单,教明白,努力让数学学困生“脱贫”。

  5、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思考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部分是关于生活中的数学,包括身边的数学、民间口口相传的数学趣题等。

  第二部分是历史上的数学,包括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名题介绍等。

  第三部分是好玩的数学,包括数学活动、数学游戏、数学阅读、数学写作等。

  每一年级段的内容都有这三部分,分别根据各年级的国本课程进行选择、补充。

  四、有效推进课程的措施:

  1、关于起始年级及学段

  考虑到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数学兴趣受阻的年段更多集中在三年级,一是因为从三年级开始,学生接触的数学概念逐渐增多,概念逐渐抽象化;二是从三年级开始数学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逐渐加大,如计算、如解决问题等。这个年级段,往往也是数学开始两极分化的分界线。我们要注意及时介入,努力保护好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根据年龄特征及内容的特点,打算把一至六年级分成三个学段,其中一二年级为低年级段,三、四年级为中年级段,五、六年级为高年级段。

  2、关于内容

  分三个部分,分别是“生活中的数学”、“历史上的数学”、“好玩的数学”。这些内容的选择总的设想是根据各年级与教学同步的数学内容来设置,既便于教学补充,又便于校本教材内容的实施。

  3、关于实施

  (1)、采用小组活动及个人活动。包括组织数学探究活动、数学阅读、数学写作、观看数学家故事视频等形式。

  (2)、根据教材内容做好必要的资料、资源准备。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实施方案。

  (3)、定期通过博客、墙报、手工报等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心得或活动成果。每学期根据节日时令组织一次知识竞赛等活动来集中展示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参照附表1)。

                                     

 有趣的数学      校本课程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学

时间

备注

第三周

(2.27-3.4)

1、 趣味数学题3道

2、一位数学家的故事(高斯)

3、数学小故事

 开发学生智力,了解数学家科学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制作教学课件

2.28 

 

第五周

(3.12-3.18)

 1、 趣味数学题3道

2、一位数学家的故事

3、数学小故事 

 开发学生智力,了解数学家科学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制作教学课件

 3.13

 

第七周

(3.26—4.1)

 1、数学巧算

2、数学家故事(华罗庚)

3、数学小故事

 

 开发学生智力,了解数学家科学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制作教学课件

 3.27

 

第九周

(4.9—4.15)

 1、数学智力题

2、数学家故事

3、数学小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阔学生思维。

 制作教学课件

 4.10

 

第十一周

(4.23—4.29)

 

 1、数学游戏

2、数学故事

3、数学家故事

 

 

 开发学生智力,了解数学家科学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制作教学课件

 4.24

 

第十三周

(5.7—5.13)

 1、小课题研究

2、数学家故事

3、数学家故事

 

 

 

 开发学生智力,了解数学家科学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制作教学课件

 5.8

 

第十五周

(5.21-5.27)

 

 1、小课题研究成果汇报

2、数学趣味竞赛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探究过程。

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

 

 制作教学课件

 5.22

 

第十七周

(6.4—6.10)

 1、数学趣味竞赛公布成果,请同学介绍经验。

2、数学家故事。

 

 1、学生相互学习好的学习品质,取长补短。

2、学习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

 

 制作教学课件

 6.5

 

第十九周

(6.18—6.24)

 1、数学趣味故事。

2、巧思妙想

  

 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制作教学课件

 6.19

 

第4篇: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学期通过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数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系列数学故事、益智问题和数学游戏。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向往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理想。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知道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活动措施:

  1.选好人才

  先初步设定趣味数学兴趣小组人数,各班主任利用班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自由报名,再根据各班的报名人数从中选出具有一定爱好数学的学生作为学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活动中,通过

  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题目,逐步培养大家的“数感”,引导大家喜爱数学,以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学的目的,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5篇: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小王=月亮红=白天黑=夜晚

  3、A=12=23=34=45=56=67=78=89=910=10J=11Q=12K=13大王=1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6篇: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

  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

  苹果:(14+4)÷2桔子:(14+4)÷2苹果:14÷2+4÷2

  =18÷2=10÷2=7+2

  =9(只)=5(只)=9(只)

  桔子:9-4=5(只)苹果:5+4=9(只)桔子:7-2=5(只)

  或14-9=5(只)或14-5=9(只)

  2.再理解方法: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

  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192+8)÷2=200÷2=100(分)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192-8)÷2=184÷2=92(分)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D、语文:96-8÷2=96-4=92(分)

  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第7篇: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在游戏中掌握环形数数的方法,体验环形排列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环形数数和记录,体验与同伴分享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夹子、鼓、音乐。

  每人10个夹子、1个小筐子、1个圆片、1张记录单、1支水笔。

  环形排列的物品若干:花片、飞碟、衣架、调色盘、杯垫等。

  每组星星、夹子、扭扭棒、回形针、皮筋、毛线若干。

  【活动过程】

  出示夹子,简单导入。

  游戏“夹夹乐”,练习数数和比较多少。

  教师敲鼓,幼儿游戏。让幼儿数数夹了多少,并和同伴比一比谁多谁少。

  游戏“夹子变魔术”,尝试环形计数。

  引导幼儿将夹子和圆片变成太阳,体验环形排列。

  尝试环形数数。

  数夹子,尝试环形计数。

  让幼儿数数自己用几个夹子变成了太阳,并说说是怎样数的。

  引导幼儿讨论其他环形数数的方法。

  教师小结。

  游戏“数一数”,进一步探索、掌握环形数数的方法。

  教师出示收集的各种环形排列的物品,提出操作要求。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展示个别记录单,并请幼儿说说操作情况。

  教师小结。

  拓展练习。

  幼儿听音乐拉圆圈。

  小结,结束。

第8篇: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物体。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合作游戏的乐趣。

  重点: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难点: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物体

  活动准备:

  课件,体操圈若干,瓶宝宝8只,幼儿操作用的小兔、圆圈等。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老鼠笼”,数数围住了几只小老鼠

  二、玩套圈并看标记记录

  1.出示瓶宝宝,引导幼儿数出瓶宝宝的数量,请幼儿玩套圈。

  2.出示标记图,请幼儿说说标记图的含义。

  3.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同时套圈,设置两个圈同时套中一个瓶宝宝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绿圈和红圈套中了同一个瓶宝宝,这个瓶宝宝该算谁套中的。

  三、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中瓶宝宝的数量

  1.课件上演示两圈套中同一个瓶宝宝的过程,带领幼儿分析交叉部分瓶宝宝的特征:既在红圈也在绿圈,计数两个圈内瓶宝宝数量时都要将它算进去。

  教师边在课件上演示边讲解:红圈套中一个瓶宝宝,绿圈过来

  了,和红圈怎么样了?(交叉在一起)现在瓶宝宝在什么地方?(中间)你们说的“中间”是不是这个地方?(带幼儿徒手画一画公共地方)这是红圈和绿圈公共的地方,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公共地方的瓶宝宝在红圈里吗?(将绿色变浅)在绿圈里吗?(将红色变浅)这个瓶宝宝既在红圈里,也在绿圈里,我们数红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宝算进去,数绿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也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宝算进去,记住了吗?

  2.操作课件,改变交叉部分瓶宝宝的数量,引导幼儿正确计数红、绿圈里各有几个瓶宝宝。并在课件上记录下来。

  (借助白板的拖动、变色、移动等功能,让幼儿直观地看到两圈如何交叉形成一个公共部分,明确所要计数对象的范围,从而让幼儿真正理解公共部分物体的特征,这是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所在。)

  四、操作活动:兔宝宝站圈

  1.出示标记图一:红圈里站2只兔子,绿圈站两只2只兔子,分析标记图要求:怎样给3只兔宝宝站圈。

  教师设疑:红圈里要站两只,绿圈里也要站两只,这可怎么站呀?教师帮助幼儿分析,给3只兔子站圈

  2.出示标记图二:红圈3只绿圈2只,幼儿看标记操作,重点引导幼儿思考两圈交叉部分站几只兔宝宝。

  3.出示标记图三:红圈1只绿圈3只,怎样站圈?

  五、合作游戏:站圈乐

  1.幼儿分组自由站圈,说说自己一组是怎样站的。(课件演示不同结果)

  小结:原来4个小朋友站两个圈有好多不同的站法。

  2.分别标记图一(红圈里2人,绿圈里3人)、图二(红圈里2人,绿圈里4人)、图三(红圈里4人,绿圈里4人),幼儿看标记玩站圈游戏,体验成功和合作的乐趣。

  活动延伸:

  1.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可随意翻动、组合的标记牌,让幼儿自行翻牌玩站圈游戏。

  2.鼓励幼儿尝试5人一组玩站圈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挑战不断,惊喜不断!从孩子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一张张自信的笑脸看得出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这也让我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幼儿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数量涉及“交集”这一概念,有人会问:“让幼儿接触交集是不是为时过早?”我的想法是,既然幼儿的生活、游戏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应该将幼儿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学活动来解决,再让孩子将获得的有效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数学”理念。

  2.运用课件,化繁为简。本节活动中,我运用了课件,化解了教学重、难点。课件中的圈和兔子、瓶子可拖动、移动,可调节透明度等功能,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能让幼儿更直观地感知公共部分

  物体的特征,明确计数范围。我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变换物体数量、书写数字等,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师幼互动。

  3.做中学,体验快乐。实践证明,幼儿必须通过亲自的感知和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概念。本节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玩套圈、帮助兔宝宝站圈、4人一组玩站圈游戏等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自行建构经验图式,为形成数概念创造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幼儿4人一组完成站圈任务环节,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协作学习的空间,幼儿必须在与同伴的不断合作、调整中才能完成任务。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真正体现了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多元智能。

第9篇: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童年是培养思维的最佳时期。数学思维训练,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破常规,灵活思考,给学生以知识的更新、智慧的成长,让学生收获无穷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发现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1、首先要求学生做到“五会”即“会看、会听、会说、会想、会做”,在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动一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分析、判断等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观察、动手操作、创新等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训练重点:

  以数学思维训练为途径,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本学期重点让学生在观察、想象等多项活动中,多角度,多层次地看看,做做,想想,试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训练、去思考、去探索,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四、主要措施:

  1、以新课程的理念和当下的习惯特色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依据,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2、学习内容以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实践活动为主。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

  3、课前教师认真准备好课堂内容,学生认真准备好学具等学习材料,课上共同配合好每一个教学活动,把每一个教学设计都落实下去。

  4、在课堂已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强化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本文来源:https://www.sxqingyun.com/fanwendaquan/358390/

    热门推荐
    • 党支部2023年度工作计划【十五篇】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以下是小编整理

    • 发展对象转预备党员入党介绍人意见4篇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申请人在党课培训、学习、考核、入党申请书审核通过后,才能正式进入预备期,这个阶段的党员称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一般从支部大会通过他

    • 党总支委员分工及工作职责十九篇

      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力的划分与独立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总支委员分工及工作职责十九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党总支委员分工

    • 个人党性分析材料纪检版范文(通用8篇)

      干部:一般指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中的公职人员、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个人党性分析材料纪检版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

    •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党性分析报告集合10篇

      所谓党性分析就是运用党的原则和行为规范对照检查党员和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的根源,进一步提高认识,为解决这些问题奠定巩固的基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检监

    • 关于党员宗教个人剖析材料【十篇】

      党员,即政党的成员,是赞同某党的纲领和政策、遵守党章、自愿加入该党的成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员宗教个人剖析材料【十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

    • 党员对照检查四个对照七篇

      党员,即政党的成员,是赞同某党的纲领和政策、遵守党章、自愿加入该党的成员。党员是构成政党的基石和细胞。党员的数量决定政党的规模和群众基础,党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

    • 关于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情况【三篇】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郑重宣示。这一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