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通用20篇)

|观后感大全

【www.sxqingyun.com--观后感大全】

《看完》是一篇在观看电影、剧集或参观展览后写下具体感受和启示的文章。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的文章20篇 ,欢迎品鉴!

【篇1】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

  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篇2】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历史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电视剧与电影相比,有更多的篇幅和包容度来将这些细节呈现出来。近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热播的革命历史电视剧《大决战》里,就体现了许多鲜有人知的细节出来。

  比如,在塔山阻击战中表现得非常凶猛的国军95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国军95师的前身,得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

  光绪二十一年,一个叫马福禄的清朝退休军官,奉陕甘总督杨昌浚的命令,组建了一支地方团练性质的军队安宁营。安宁营的官兵绝大多数都是西北汉子,擅长骑马,身强力壮,作风彪悍,战斗力较强。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马福禄率领安宁营跟着董福祥进入京城,与八国联军作战。8月13日,马福禄在正阳门与敌军作战时,中弹身亡。马福禄的兄弟马福祥随即接管了这支军队,并奉旨护卫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狩,被封为记名提督。

  民国时期,这支军队由马福祥的儿子马鸿逵掌管。由此,这支军队被称为“马家军”,属于私人军队。

  马鸿逵率领这支“马家军”,参加了五原誓师、中原大战等重大军事行动。然而,1934年,“马家军”驻扎在河南信阳时,脱离了马鸿逵的掌控。当年秋天,“马家军”被调到河南开封,与新编40旅进行合并,组建成国军第95师。

  从这一刻开始,“马家军”由一支私人军队进入了国军序列。

  二

  国军第95师是一支由地方部队改建的正规军,不属于嫡系部队,拥有的资源非常有限。当五大王牌军队换上新式武器装备时,国军第95师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唯一能够依赖的,就是在训练和作战时的勇猛作风。

  1937年,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罗奇担任国军第95师的师长。罗奇是广西容县人,20岁投笔从戎,走上了军旅生涯。罗奇当了6年师长,期间对国军第95师进行了改造,在武器装备上进行了一定提升,并沿袭了勇猛作战的传统风格。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军第95师开赴前线,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长沙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等重大军事行动。虽然国军第95师的武器装备不算精良,但凭借彪悍的作战风格,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尤其是在淞沪会战中,国军第95师虽然只有3个营参战,但这3个营与日军浴血奋战,大部分官兵战死疆场,只剩下小部分奉命撤了出来。

  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国军第95师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1941年,各大战区进行了一场大校阅。驻扎在湖北当阳的国军第95师取得第一名的骄人战绩,获得“当阳部队”的美誉。此后“赵子龙师”的称呼就不胫而走。

  赵子龙,即三国时期的蜀国名将赵云。赵云追随刘备30多年,在当阳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几次冲进曹操军队,救出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幼子刘禅,立下盖世奇功,由此美名远扬。

  三

  然而,由于国军第95师不属于核心嫡系部队,没有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换装美式装备,武器装备较为陈旧,因而在辽沈战役时吃了大亏。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后,国军第95师奉命加入国军东进兵团,从华北地区开赴东北地区,救援被东北野战军围攻的锦州。10月10日,国军东进兵团被东北野战军拦截在塔山,寸步难行。

  那时候,罗奇已经升任为中将,以华北战地视察官的身份在国军东进兵团中督战。罗奇是国军第95师的老师长,重新指挥了这支军队,拿出大量金圆券组织敢死队,希望他们发挥勇猛作战的传统风格,攻下塔山。

  10月13日,国军第95师作为主力部队向塔山发起了一波又一波进攻,给防守塔山的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纵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不过,辽沈战役与抗日战争中的许多会战有很大区别。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纵队都配备了重型大炮,在大炮口径上甚至超过了国军。国军第95师使用的战术又很落后,依然是“人海战术”,密集进攻,自然伤亡惨重。在电视剧《大决战》里,就有国军第95师被打得丢兵弃甲的场景。

  短短两天下来,国军第95师的兵力就损失了三分之二。塔山阻击战结束后,国军第95师剩余兵力只勉强拼凑成3个营,不得不撤回华北地区。

【篇3】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最近,我在央视8看了一部特别有用的电视剧——《大决战》。  

   这部剧讲述了中共中央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蒋介石领导的人民反动军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最终赢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首先是人物形象,毛泽东是我党的伟大领袖,运筹帷幄,非常有政治眼光,也有军事眼光。关键是他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前,是没有学习军事的。这无疑是一个人才。其次是蒋中正,是“中华民国”总统,他深知底下腐败,但却不知改正,还是实行剿共政策。导致输了三大战役,战死100万多人,还有一点五大王牌里的名将(比如廖耀湘)。  

   其次是这部剧的历史背景了,这部剧的背景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解放战争。也就是说这时候已经开始准备建国了。从延安,到西柏坡,每次,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为全面内战操劳着,为解放全中国操劳着,这是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这是一个伟大胜利。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建国了。这表明了解放战争胜利。  

   通过这部剧,表明解放战争是伟大的,艰辛的,成功的。

【篇4】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最近,我在央视8看了一部特别有用的电视剧——《大决战》。

  这部剧讲述了中共中央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蒋介石领导的人民反动军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最终赢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首先是人物形象,毛泽东是我党的伟大领袖,运筹帷幄,非常有政治眼光,也有军事眼光。关键是他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前,是没有学习军事的。这无疑是一个人才。其次是蒋中正,是“中华民国”总统,他深知底下腐败,但却不知改正,还是实行剿共政策。导致输了三大战役,战死100万多人,还有一点五大王牌里的名将(比如廖耀湘)。

  其次是这部剧的历史背景了,这部剧的背景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解放战争。也就是说这时候已经开始准备建国了。从延安,到西柏坡,每次,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为全面内战操劳着,为解放全中国操劳着,这是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这是一个伟大胜利。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建国了。这表明了解放战争胜利。

  通过这部剧,表明解放战争是伟大的,艰辛的,成功的。

【篇5】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今天把《平津战役》看完了,至此《大决战》都看完了。看完了有这么几个感觉:首先,觉得国民党军部署没太大问题。无论在东北、华中还是华北,都是既有固守要点的兵力,也有机动兵团。据个例子,东北有固守锦州、长春的几十万军队,也有廖耀湘麾下的精锐辽西军团;华中更不用提了,有9个兵团:包括邱清泉、黄维、黄百韬这样的精锐部队;华北也有35军这样的机动部队。其次,觉得国民党军输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进攻精神;其次内部战略情报都被对手知道了。纵观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主动进攻,要么被对手牵这鼻子走,如锦州之战中辽西兵团不是围魏救赵,而是直接去救锦州,结果锦州没救下来,自己也让共军拖住了;甚至干脆坐视对手行动,不采取任何积极行动解决问题,譬如天津战役中傅作义对陈长捷的求救坐视不管。应该说国民党军守城还是很顽强的,无论在锦州、双堆集、碾庄、陈管庄还是在天津,都打到最后了,最惨烈的是黄百韬兵团,最后幸存者据说不到一千人,可是救兵不来也没办法。而来,更要命的是国民党内泄漏情报的地方太多,纵贯三大战役都是如此:辽沈战役前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把情报交给了共产党,让共产党先发制人在东北发动进攻,还有郑洞国被部下逼着起义;淮海战役时黄百韬兵团西撤,负责掩护的何基沣部突然战场起义,让前者莫名其妙陷入重围,淮海战役一开局,国民党军的战役部署就被打乱,陷入被动,后面的黄维兵团也是如此,一个师长叛变导致整个兵团陷入重围;平津战役更别提了,傅作义的女儿干脆就是共产党,围着父亲做了大量工作,傅作义的朋友马占山也在跟共产党接触,最后说服傅作义起义。当然国民党这边指挥不是没有亮点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之战、淮海战役中双堆集、碾庄之战、平津战役中天津战役都很激烈,国民党军打得很顽强。国民党军中辽西兵团、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还有华北方面的35军都算得上精锐。国军将领中不乏思路清晰的人,比较典型的如杜聿明。淮海战役中杜提出过一个十分大胆的计划,集中九个兵团先吃掉中野,再对付华野。要真的照办了,淮海战役恐怕更精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此外感觉蒋介石这个人不是糊涂人,他明白三大战役的重要性,所以他投入了很大精力指挥。如亲自飞到沈阳指挥战局,他的判断也并非全错,如他判断对了解放军会线进攻锦州,但是每次却事与愿违,其中原因太多了。反观共产党方面,毛泽东指挥比较放手,下级能够自由发挥。另外解放军虽然没有那么多机动装备,但是进攻意识、运动战水平明显在对手之上,每次占据主动权。这里要提一个人——林彪。可以说《大决战》中对解放军将领的描写中他是最多的,国民党方面杜聿明是最多的。他这个人很沉静,心机很深,打仗方面很有一手,给我印象战役谋划、战术组织上很突出,战略眼光上稍差。但是这个人很大的优点就是能沉住气,没想清楚之前决不动手,辽沈战役之前很大篇幅放在他和老毛争论,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其实从战役上说先打长春好,从解放全国角说先打锦州好,这就是战役和战略层次不同的结论。

【篇6】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最近《大决战》电视剧热播,该剧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线,呈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三大战役,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和平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回顾70多年前那场攸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的大决战,对新中国的建立更加感受到她的来之不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这一切告诉我们,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用革命的武装击败反革命的武装,才能夺取全面战争的伟大胜利。

  当今和平年代,虽然已没有硝烟战争,但是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之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更需要“决战”意识、“决战”精神和“决战”信心。

  “决战”在脱贫攻坚时。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但是在思想上也决不可懈怠,在行动上也绝不能退缩。我们必须凝聚起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进一步巩固壮大脱贫战果。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战是需经受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大考”,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大战”。当前,脱贫攻坚取得圆满胜利,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践行初心使命,顽强奋斗,全面维护脱贫攻坚成果。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这场“大战”中,进一步坚定必胜信心,以只争朝夕的劲头,铆足干劲、一鼓作气,继续向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决战”在乡村振兴时。2021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与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紧盯目标精准发力,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协调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任务、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这场“战役”更加考验我们党员干部和党组织。基层党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在这场啃“硬骨头”的“大仗”中,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要经受住考验、获得群众认可,努力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引导树立干净担当、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激励党员干部奋勇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决战”在伟大复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要为梦想而战!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经历了太多的牺牲,然而中华民族是奋斗的民族,传承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凝聚着党员干部和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浸透着党员干部和中国人民的血与汗。石油工人王进喜,奋斗的经典事迹凝聚升华成了一种“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继续前行;原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那种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兰考乃至全国人民战胜困难。我们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奋勇搏击,为伟大复兴战斗不息。

【篇7】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今天我们有幸观看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中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学习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完后,我又上网查看了辽沈战役的的相关内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击战还有那些反映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种种细节。毛爷爷和战友们开玩笑,一点架子都没有;我军战士为打仗而挖战壕时,老百姓挑来了自家的木箱当挡板;在战斗中,战士们奋勇搏击,哪怕年龄小,也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献出自己的生命。而国民党则显得失去了民心,将自己摆在一个过高的位置上,上下层之间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团结勾心斗角只能让内部变得混乱,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相比之下,毛主席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时,运用管理的艺术,在不影响局势的情形下,加以引导来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

  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这场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有无数革命先烈埋骨东北。虽然是一场胜战,但却十分不易。我们要始终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学习他们的精神,走好以后的路。

【篇8】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大决战》,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景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辉煌历史,这部鸿篇巨制从多个视角精写解放战争,让重大题材创作耳目一新。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坚实基础,《大决战》史诗般呈现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相比观众熟悉的电影《大决战》三部曲,电视剧《大决战》以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为背景,49集的篇幅用更丰富的内容、更宏阔的视角展开叙事。比如,电视剧开篇就把三国四方的利益纠葛交代得很清楚,在二战后重塑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视野下,历史的来龙去脉在剧中讲述得更加清晰明了。

  《大决战》第一集便展现了历史上的名场面——重庆谈判。蒋介石一面与毛泽东在重庆进行着关于“和平建国”的谈判,一面却在调遣全国的军队开始秘密备战。与毛泽东见面后,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表面盛情宴客,实则话语中暗藏机锋,以“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暗示了对合作的拒绝。对此,由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回应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说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就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这次重庆之行,是充满信心的。”一番话,不仅化解了蒋介石的刁难,也再次表达了对重庆谈判的诚意和态度。两人随即就“孙中山的帽子”又展开讨论,实际上体现了两党之间的博弈,这段戏把语言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唐国强与王劲松两位实力演员表情处理非常细腻,观众在投入剧情的同时,更能细品出人物的心态和格局。

  目前播出的几集多角度展示了解放战争的过程,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表现,其中既有国共高层之间的博弈,又有国共两军将领在战场上的对垒,同时剧情焦点极大地倾斜于普通战士、普通百姓对三大战役的奉献,体现出这是一场人民战争。比如剧中虚构的英雄角色武雄关,这个解放军排长在电视剧开篇是以主角性人物来呈现的,却没有主角光环,在第三集就英勇牺牲了,这份向死而生的壮怀激烈打动了无数观众,也呈现出战争的残酷和真实。

  《大决战》剧作的亮点是追求真实,达到一种真实呈现历史真相,真诚打动观众内心的观剧效果,上到领袖、将领,下到士兵、百姓,都有足够真实的细节表达。剧中揭露了国民党官员的丑恶行径。面对内部朽坏坍塌式的贪腐,蒋介石虽明了于胸,却选择“用利益买忠诚”。与之对应的则是在解放区展开的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苏青饰演的女战士王翠云,克服各种困难发动农民,让农民获得拥有土地的幸福感,调动农民保卫土地的积极性,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剧情的鲜明对比揭示了战争走向的深刻原因和历史必然。

  随着剧中解放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战斗画面也越来越恢弘。《大决战》集结了国内顶尖的主创阵容,全剧采用8K电影级拍摄设备,再现了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和震撼人心的高光时刻。在战斗场景中,更突出了在战火中穿行的镜头语言,让观众身临其境体会在战火中前行的震撼。

【篇9】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为了更好了解祖国的艰苦奋斗史,我在寒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仅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1948年辽沈战役在锦州打响了第一枪,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路,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支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东北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双方在这里进行了生死搏斗。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曾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激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的矮了一截,歼灭国民党军数千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军又攻克了营口。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此战最终取得胜利。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毛泽东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那朵鲜花下没有为国捐躯的尸骨?花依然开得分外妖娆。这是以战士们的血肉为养料所生长起来的啊!这鲜花警示着后人:我们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们更不会忘记!

【篇10】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观看了电视剧《大决战》,该剧全景呈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伟人背后动人故事、小人物蜕变为引,深刻剖析党战胜强敌、夺取胜利、解放全国的辉煌历史。重温革命岁月,领悟共产党人在解放战争中孕育“新中国”,是信仰的力量让共产党战士勇往直前、抛头颅洒热血,至死而不渝。

  感悟信仰力量,找准奋进方向。“忠诚于信仰,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这是革命先烈坚毅笃行、英勇就义的生动写照。四平战役中,武雄关冲锋在前,用平凡之躯给九连的同志们“打了个样”,用坚强意志诠释“什么样的兵才是共产党的兵”。心中有信仰,前行有方向。剧中原本想当逃兵的房天静、王福民,在九连开展诉苦运动后,立志要为穷苦老百姓打战。在阻击国民党挺进的任务中,王福民在牺牲前,嘱咐房天静“一定要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千万别落下”。九连从落后连到铁拳连,房天静从想当逃兵到坚定跟党走,那是信仰的力量。党旗所向,就是奋进方向。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中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感悟信仰力量,锻造过硬本领。“没有崇高信仰的人就如同一潭死水,永远荡不起壮阔的波澜。”若想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锤炼过硬的本领,就要深刻领悟信仰的力量,从中汲取前进动力。剧中王翠云在未婚夫英勇牺牲后,革命信仰愈加坚定,她夜以继日深入农村,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最终赢得群众的支持。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靠山,只有紧密依靠群众,才能克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党从阵地战转为运动战,从战略防御再到战略进攻,解放军打到哪,群众就支持到哪。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越是困难重重,越要增强本领。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在实践磨练中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感悟信仰力量,践行初心使命。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热切盼望和平,毛泽东为了民族大义,毅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亲自赶赴重庆谈判这一“鸿门宴”,以最大让步,最大努力寻求和平,这是共产党人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惧牺牲,奋勇向前的使命与担当。信仰坚定、初心不变,方能做到艰险面前不犹豫、困难面前不退缩。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锦州战役中,立志“帮天下的爹看好地”的共产党战士梁士英,在往暗堡投弹时,用身体堵住炸弹,以铮铮铁骨守初心、以血肉之躯担使命,正是信仰的力量。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知重负重”。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学习革命先烈矢志不渝、忠贞不屈的革命精神,深刻感悟信仰之力,在坚守信仰中践行初心使命,攻坚克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篇11】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2021新上映的电视剧版《大决战》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说到电视剧版的《大决战》,就不得不提电影版的《大决战》,毕竟珠玉在前,两相比较是在所难免的。

  我的感受是:电影版侧重战略层面,从军事指挥的角度诠释了胜利;电视剧版则上升到思政层面,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启发我们的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能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剧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军集团一向只重视军事技术层面的考量,把前途和未来依赖于美帝国主义的“援助”。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到的“民生”反而被其忽略,甚至完全不在乎在中国占人口最大基数的、最广大的农民的生存问题。

  国民党政府对军事上的失利,无视政治民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反而归咎于军事经济方面。

  一方面他们不断向美国寻求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加紧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发行纸币等手段对国统区人民进一步掠夺,恶性的通货膨胀、穷兵黩武,激起了极大的民愤。

  人心向背,决定了“大决战”的胜败。

  群众路线制胜法宝

  反观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整党运动”的推进,上下齐心,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政治(信仰)、民生(农民问题)等。其中,政治大于军事、民生大于经济。

  中共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为什么有底气把解放区、军队等都让出来,四野在“血战四平”一路退败后,为什么能迅速卷土重来,最终为什么能赢?

  这绝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政党离不开人民,不是站在人民利益上的政党,失去了“人民支持”这一政治基础,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意……

  抛弃人民的人,最终只能被人民抛弃!

【篇12】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最近《大决战》电视剧热播,该剧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线,呈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三大战役,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和平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回顾70多年前那场攸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的大决战,对新中国的建立更加感受到她的来之不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这一切告诉我们,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用革命的武装击败反革命的武装,才能夺取全面战争的伟大胜利。

  当今和平年代,虽然已没有硝烟战争,但是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之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更需要“决战”意识、“决战”精神和“决战”信心。

  “决战”在脱贫攻坚时。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但是在思想上也决不可懈怠,在行动上也绝不能退缩。我们必须凝聚起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进一步巩固壮大脱贫战果。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战是需经受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大考”,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大战”。当前,脱贫攻坚取得圆满胜利,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践行初心使命,顽强奋斗,全面维护脱贫攻坚成果。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这场“大战”中,进一步坚定必胜信心,以只争朝夕的劲头,铆足干劲、一鼓作气,继续向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决战”在乡村振兴时。2021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与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紧盯目标精准发力,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协调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任务、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这场“战役”更加考验我们党员干部和党组织。基层党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在这场啃“硬骨头”的“大仗”中,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要经受住考验、获得群众认可,努力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引导树立干净担当、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激励党员干部奋勇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决战”在伟大复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要为梦想而战!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经历了太多的牺牲,然而中华民族是奋斗的民族,传承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凝聚着党员干部和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浸透着党员干部和中国人民的血与汗。石油工人王进喜,奋斗的经典事迹凝聚升华成了一种“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继续前行;原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那种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兰考乃至全国人民战胜困难。我们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奋勇搏击,为伟大复兴战斗不息。

【篇13】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2021新上映的电视剧版《大决战》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说到电视剧版的《大决战》,就不得不提电影版的《大决战》,毕竟珠玉在前,两相比较是在所难免的。

  我的感受是:电影版侧重战略层面,从军事指挥的角度诠释了胜利;电视剧版则上升到思政层面,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启发我们的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能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剧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军集团一向只重视军事技术层面的考量,把前途和未来依赖于美帝国主义的“援助”。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到的“民生”反而被其忽略,甚至完全不在乎在中国占人口最大基数的、最广大的农民的生存问题。

  国民党政府对军事上的失利,无视政治民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反而归咎于军事经济方面。

  一方面他们不断向美国寻求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加紧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发行纸币等手段对国统区人民进一步掠夺,恶性的通货膨胀、穷兵黩武,激起了极大的民愤。

  人心向背,决定了“大决战”的胜败。

  群众路线制胜法宝

  反观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整党运动”的推进,上下齐心,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政治(信仰)、民生(农民问题)等。其中,政治大于军事、民生大于经济。

  中共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为什么有底气把解放区、军队等都让出来,四野在“血战四平”一路退败后,为什么能迅速卷土重来,最终为什么能赢?

  这绝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政党离不开人民,不是站在人民利益上的政党,失去了“人民支持”这一政治基础,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意……

  抛弃人民的人,最终只能被人民抛弃!

【篇14】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对于党史类题材的电影电视节目我是非常喜欢看的,前一阵子一鼓作气追剧《觉醒年代》,看得我义愤填膺,而如今追的《大决战》令我热血沸腾。

  新中国第一代革命领导人真是太了不起了,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白手起家,紧紧依靠几条步枪就轰轰烈烈的掀起革命浪潮,共产党人是无所畏惧的,因为有忠实的信仰,因为有不可战胜的人民力量。

  唐国强版本的毛主席,我已经接受了,还有刘劲版的周总理,王伍福版的朱总司令,他们精湛的演技,仿佛就是伟人的重现。毛主席是天才的军事家,政治家,不仅诗词写得好,而且指挥打仗也是一流,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个个险中取胜,无不体现出毛主席的经韬纬略,如果没有毛主席从全局出发的战略思想,解放战争恐怕不会结束的这么快,可能人民还会多受几年的战乱之苦。

  正是毛主席心中有人民,感人民之所感,想人民之所想,一心一意为人民,让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才有了战无不胜的人民解放军,横扫华东战场推翻蒋家王朝,最终取得了人民的伟大胜利。

  剧中除了有大人物的斗智斗勇,也有小人物的真情实感。有国军出身最后却死于对抗国军的乔三本,有敢爱敢恨勇闯关东为人民军队担当运输保障的王翠云,还有被地主欺凌仇视一切到最后接受共产党思想教育最后成为烈士的梁士英……太多太多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在剧中活灵活现,为本剧增分不少,看起来特别过瘾。

  你追《大决战》了吗?

【篇15】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好处。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相差悬殊。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最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战士们顺利的透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此刻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此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就应知足、惜福。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这天而牺牲的先辈们!

【篇16】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载舟覆舟水之伟力;乾坤定夺正义为之;江山浮沉唯有民心。事物的固有规律,历史的经验鉴证,现实的屡见不鲜,使得这一朴素而又饱含哲理的“大白话”亘古不废,千秋常新。故而,被正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热播的巨制电视剧《大决战》,一开篇就紧攥不舍地牢牢抓住。较之以往的同名影片,该剧可谓视野更开阔,“景深”更质感;素材更翔实,内容更丰富;笔触更深入,形象更鲜明;表达更从容,制作更精良。在追踪历史的真实上有了新的突破。

  一为了人心

  该剧首集的第一组镜头,就是表现毛泽东乘机率团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抗战胜利带来的非人们所期盼的和平,相反的是内战危在旦夕。阴险狡诈的蒋介石,急忙假惺惺地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共商和平,以达到欺骗舆论之目的,且为自己赤裸裸地挑起内战争取时间。谁都看得出这是一场危险重重、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但对胸怀宽广、胆识超人的毛泽东来说,明知不可为而非为之不可:虽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力排众议,毫无惧色,明确复电,如约飞渝。内外上下,亿万国人乃至国际社会无不为毛泽东的真诚无畏、大爱情怀所叹服,所敬仰。毛泽东何以如此作为?因为他的凌云壮志是救国!是为民!民主自由是他的景慕向往;一心为民是他的至高无上;为人民谋幸福是他矢志不渝的拳拳初心;为民族图复兴是他的毕生不懈的远大追求!谁叫他是共产党人呢?!

  二重在人心

  从该剧里,我们接着欣喜地看到:蒋介石撕下所谓和平的假面具后,是急不可耐的调兵遣将;是奴颜婢膝地乞求美国援助;是凶恶残忍地大举进攻解放区;是大江南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抢占地盘。“接受大员”(接受日伪投降财产的军政要员)中饱私囊,腐败政权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置人民于战乱、苦难(民生凋敝、物价飞涨暴涨等)之中而不顾。而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一面尽全力争取和平、遏制内战,英勇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一面不失时机、大张旗鼓地开展土地革命,从地主手里夺回被剥削霸占的土地,还给贫苦农民,使他们翻身成为主人。剧中清晰展现的“东野”(林彪为总司令的东北野战军)进入东北后,不是与国民党争地盘,夺城市,而是组成一个个工作队,深入雪原林海、山沟乡屯和农民炕头,宣传、动员和引导广大农民开展既轰轰烈烈、又扎实细致的土改运动。尽管起初还要忍受一些农民们的观望、怀疑、埋怨和不解等。一旦工作队说到做到,真的把命根子似的土地分给了自己,自己真的成了期盼千百年的主人,便立刻爆发出了真心拥护共产党、跟定共产党闹革命的巨大热情和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当然也毋庸置疑地成为共产党必然战胜邪恶与腐朽、夺得江山天下的最雄厚之群众基础和力量之源。

  三不得人心

  狭义地看,敌对双方都有着各自的“人心”。统帅者智慧高明,运用恰当,就会调动上下,同仇敌忾,从而凝聚起战胜敌人的磅礴力量。但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人心”也会相互转化,被对方所利用。民主自由,世界潮流;息战和平,人心所向;涂炭生灵,不得人心。包括挑起内战的国民党内部的上上下下,也不乏左派人士和进步思想。而逆历史潮流而动、已“败絮其中”、腐朽没顶的国民党阵营,此时仍是山头林立,派系倾轧;嫡庶有别,亲疏分明;将帅不和,勾心斗角;士气低落,分崩离析。“能捞的”贪得无厌,作“弃子”的怨声载道。蒋介石对华北“剿总”傅作义是“调而不动”,抑或是傅的敷衍塞责;临阵调换东北“剿总”总司令杜聿明为卫立煌,依然是“隔岸观火”,阳奉阴违,气得蒋介石脸色铁青,大为头疼。下层士兵挨饿受冻又受气,开小差当逃兵的相互默契,包庇撒谎。其中有个名叫乔三本的,逃回家为被逼上吊的老娘、妹妹雪仇后,竟跑到了共产党攻打锦州的前沿阵地,亲眼目睹成群结队的乡亲们把自家的门板、木箱、甚至连棺木都献给解放军修筑工事,便由观望到主动帮助支前。当解放军后勤保障工作队的女队长王翠云告诉他:走到前面不远的解放区,就能分到土地、就有好日子过时,他竟加入支前大军了。“人心”崇正向善;“人心”泰山可移;“人心”渴盼自由平等;“人心”就是江山天下!

  《大决战》既是一出弱强之间相互转换、胜负既出人所料、又尚在情理之中的军事对决;更是一场答案寓于人心向背之中、正义必然战胜邪恶、进步必然替代腐朽的政治较量。输赢的结果,历史早已做出了明确回答。《大决战》刚刚播到“辽沈战役”,仅为全剧的三分之一。作为观众,有理由有更大的期待。

【篇17】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百年。近期,一大波有关庆祝建党百年的电影、电视剧、戏剧及纪录片等纷纷上映。人们通过观看这些剧作,不仅能够很好地学习党史,还能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有更加坚定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期,电视剧《大决战》在央视一套热播。这部剧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了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经过,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同时也展现了敌我双方在战略部署、人员调动、军事配合等方面的不同。这部剧的剧情非常吸引观众,战争表现得也非常悲壮与残酷,它将我方将领誓死守卫阵地、不怕牺牲与流血、军民团结共克敌人的革命斗争精神进行了彰显,同时也将敌方贪生怕死、固步自封、与百姓为敌、溃不成军的形象和心理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比我们就能够清楚地得知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在这部电视剧中,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就是“塔山保卫战”一战。一个小小的塔山,解放军为了全局而誓死守护,哪怕只剩一名官兵,我们也不能把阵地丢掉,这是一种豪迈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从最高将领到普通一兵都深深地拥有。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精神的支撑,我们才能屡战屡胜。我们才能在面对敌人的强大武力攻击和威胁下,饱有持续的战斗力。这就是一种生死守护阵地的精神。这也是坚决服从领导、服从指挥、服从命令的一种表现。相反的,再看国民党一方,他们不听从指挥,只固守个人的利益得失。部队之间没有密切的配合,而是互相拆台、指责。这也是军事战争中的大忌。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共产党知道要深深的依靠人民的力量。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胜利,不仅仅要依靠能打仗的军队,更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一股无形的、也是能够决定胜利的力量。老百姓的无私付出和他们的掩护救济、提供物资等帮助都是我们人民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在辽沈战役中群众对于解放军的无偿帮助,还是在渡江战役中群众协助护送部队顺利过江,这些都显示出了群众的力量是不能小觑的,因为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是我们能够取得胜利的大后方。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支持,才会留下“小推车,推出人民的胜利”这种佳话。

  在观看这部电视剧中,还有一个突出的事件让我深受感动。那就是朱瑞司令和一些高级指挥官亲临战争一线考察、指挥战斗的场景。我们都知道,战争一线是非常危险的,而中国共产党的指挥员们他们敢于走到战争的最前方,他们观察敌情、大胆部署、考察我方战略部署的实施情况、亲自检验布防保障情况,可以说这不仅是对战士的生命高度负责,还对战争的细节进行充分掌握。朱瑞司令在亲临一线时,就对炮兵的打炮方式、准点等进行了指导与要求,他精益求精的战术部署也是我们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而反观国民党方面,他们的指挥官只会在后方进行要求和部署,而绝不会到前方观察和提醒。他们部队之间的内耗严重,都是在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决定是否出兵,而绝不会从大局和全面来考虑。所以,尽管敌人在武器装备等方面都胜我们一筹,但是在真正对决来临时,他们往往就会是失败的一方。还有一点就是,我方在一次战役结束后,都能进行很好地总结,也会及时的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让他们继续保持高昂的战斗意识和气势,这也是我们能够继续乘胜追击取得胜利的原因。

  《大决战》这部电视剧还在播放中,如果您对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有兴趣,我推荐您观看这部剧。剧中的领袖高瞻远瞩、战略部署能力极强,而我方官兵们敢打敢冲、不畏强敌的精神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精神和意志也会激励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了国家的复兴伟业而不断奋斗。

【篇18】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决战》全景式地再现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生动地演绎了我们党带领解放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社会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胜利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辉煌历史。这部累计有330万人参演的大型剧作不仅气势恢宏、场景壮阔,而且编剧独到,情感细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正能量传播好剧,看过以后让人热血澎湃,感慨良多。

  《大决战》是自由之战,展现了国际博弈的大视角。解放战争不仅对中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具有决定性作用,还对二战后世界格局产生着重要、深远的影响。美、苏两大阵营都对中国发生的这场战争倍加关注,双方都派驻使者全程参与并密切俯瞰着战争走向。而国、共两党在外交上的策略则迥然不同,相比蒋介石崇洋媚外、依赖美国支持,不惜投机美国大选,毛泽东主席坚持团结国际力量,坚持民族独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斗争精神更显气魄、更显担当。

  《大决战》是信仰之战,体现了民族觉醒的大纵深。经历了长期战争和压迫的折磨,特别是经历了几次革命思潮的洗礼,中华民族已经实现觉醒。“每个人从心底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人们开始在黑暗中向往光明,在困难中坚定希望。谁最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谁就能够赢得他们的跟随。谁最能够带领他们保卫他们的土地、捍卫他们生存的权利、为他们谋幸福,他们就义无反顾地拥护谁、支持谁、信仰谁。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全国人民反抗剥削压迫、战胜反动势力的共同信仰。

  《大决战》是国运之战,呈现了综合较量的大格局。决战绝不仅仅发生在战场上。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层面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比拼和旗帜鲜明的较量。一方面是执政的国民党军政腐败、经济崩溃、人心涣散、民不聊生;一方面是壮大的共产党政策英明、后方稳固、军民踊跃、万众一心;一方面是蒋介石众叛亲离,顿足捶胸,仰天长叹“回天无术”;一方面是毛主席集体决策,运筹帷幄,坚决打赢“人民战争”。在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历史天平前,两者高下立判,胜负立分。

  《大决战》是革新之战,表现了历史规律的大主题。一切落后的、腐朽的旧制度都必将被历史抛弃,而先进的、充满着希望的新制度必将被人民选择,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战争的硝烟带走的,是“三座大山”深重的苦难和一切反动派虚弱的背影,硝烟散尽,一个红艳艳的中国终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铭刻在了解放军英勇战斗的广阔大地上,汇聚在了祖国的山川河流里;绽放在了人们解放后庆祝胜利的笑脸上,融化在了群众幸福的泪花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才是亘古不变的历史真理。

【篇19】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决战》全景式地再现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生动地演绎了我们党带领解放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社会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胜利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辉煌历史。这部累计有330万人参演的大型剧作不仅气势恢宏、场景壮阔,而且编剧独到,情感细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正能量传播好剧,看过以后让人热血澎湃,感慨良多。

  《大决战》是自由之战,展现了国际博弈的大视角。解放战争不仅对中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具有决定性作用,还对二战后世界格局产生着重要、深远的影响。美、苏两大阵营都对中国发生的这场战争倍加关注,双方都派驻使者全程参与并密切俯瞰着战争走向。而国、共两党在外交上的策略则迥然不同,相比蒋介石崇洋媚外、依赖美国支持,不惜投机美国大选,毛泽东主席坚持团结国际力量,坚持民族独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斗争精神更显气魄、更显担当。

  《大决战》是信仰之战,体现了民族觉醒的大纵深。经历了长期战争和压迫的折磨,特别是经历了几次革命思潮的洗礼,中华民族已经实现觉醒。“每个人从心底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人们开始在黑暗中向往光明,在困难中坚定希望。谁最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谁就能够赢得他们的跟随。谁最能够带领他们保卫他们的土地、捍卫他们生存的权利、为他们谋幸福,他们就义无反顾地拥护谁、支持谁、信仰谁。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全国人民反抗剥削压迫、战胜反动势力的共同信仰。

  《大决战》是国运之战,呈现了综合较量的大格局。决战绝不仅仅发生在战场上。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层面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比拼和旗帜鲜明的较量。一方面是执政的国民党军政腐败、经济崩溃、人心涣散、民不聊生;一方面是壮大的共产党政策英明、后方稳固、军民踊跃、万众一心;一方面是蒋介石众叛亲离,顿足捶胸,仰天长叹“回天无术”;一方面是毛主席集体决策,运筹帷幄,坚决打赢“人民战争”。在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历史天平前,两者高下立判,胜负立分。

  《大决战》是革新之战,表现了历史规律的大主题。一切落后的、腐朽的旧制度都必将被历史抛弃,而先进的、充满着希望的新制度必将被人民选择,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战争的硝烟带走的,是“三座大山”深重的苦难和一切反动派虚弱的背影,硝烟散尽,一个红艳艳的中国终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铭刻在了解放军英勇战斗的广阔大地上,汇聚在了祖国的山川河流里;绽放在了人们解放后庆祝胜利的笑脸上,融化在了群众幸福的泪花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才是亘古不变的历史真理。

【篇20】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今天把《平津战役》看完了,至此《大决战》都看完了。看完了有这么几个感觉:首先,觉得国民党军部署没太大问题。无论在东北、华中还是华北,都是既有固守要点的兵力,也有机动兵团。据个例子,东北有固守锦州、长春的几十万军队,也有廖耀湘麾下的精锐辽西军团;华中更不用提了,有9个兵团:包括邱清泉、黄维、黄百韬这样的精锐部队;华北也有35军这样的机动部队。其次,觉得国民党军输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进攻精神;其次内部战略情报都被对手知道了。纵观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主动进攻,要么被对手牵这鼻子走,如锦州之战中辽西兵团不是围魏救赵,而是直接去救锦州,结果锦州没救下来,自己也让共军拖住了;甚至干脆坐视对手行动,不采取任何积极行动解决问题,譬如天津战役中傅作义对陈长捷的求救坐视不管。

     应该说国民党军守城还是很顽强的,无论在锦州、双堆集、碾庄、陈管庄还是在天津,都打到最后了,最惨烈的是黄百韬兵团,最后幸存者据说不到一千人,可是救兵不来也没办法。而来,更要命的是国民党内泄漏情报的地方太多,纵贯三大战役都是如此:辽沈战役前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把情报交给了共产党,让共产党先发制人在东北发动进攻,还有郑洞国被部下逼着起义;淮海战役时黄百韬兵团西撤,负责掩护的何基沣部突然战场起义,让前者莫名其妙陷入重围,淮海战役一开局,国民党军的战役部署就被打乱,陷入被动,后面的黄维兵团也是如此,一个师长叛变导致整个兵团陷入重围;平津战役更别提了,傅作义的女儿干脆就是共产党,围着父亲做了大量工作,傅作义的朋友马占山也在跟共产党接触,最后说服傅作义起义。当然国民党这边指挥不是没有亮点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之战、淮海战役中双堆集、碾庄之战、平津战役中天津战役都很激烈,国民党军打得很顽强。

       国民党军中辽西兵团、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还有华北方面的35军都算得上精锐。国军将领中不乏思路清晰的人,比较典型的如杜聿明。淮海战役中杜提出过一个十分大胆的计划,集中九个兵团先吃掉中野,再对付华野。要真的照办了,淮海战役恐怕更精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此外感觉蒋介石这个人不是糊涂人,他明白三大战役的重要性,所以他投入了很大精力指挥。如亲自飞到沈阳指挥战局,他的判断也并非全错,如他判断对了解放军会线进攻锦州,但是每次却事与愿违,其中原因太多了。反观共产党方面,毛泽东指挥比较放手,下级能够自由发挥。另外解放军虽然没有那么多机动装备,但是进攻意识、运动战水平明显在对手之上,每次占据主动权。这里要提一个人——林彪。

      可以说《大决战》中对解放军将领的描写中他是最多的,国民党方面杜聿明是最多的。他这个人很沉静,心机很深,打仗方面很有一手,给我印象战役谋划、战术组织上很突出,战略眼光上稍差。但是这个人很大的优点就是能沉住气,没想清楚之前决不动手,辽沈战役之前很大篇幅放在他和老毛争论,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其实从战役上说先打长春好,从解放全国角说先打锦州好,这就是战役和战略层次不同的结论。


大决战南瓜影视 大决战平津战役完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sxqingyun.com/zuowendaquan/116403/

    热门推荐
    • 军垦博物馆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对馆藏物品分类管理,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 美丽中国观后感三篇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

    • 医者之鉴观后感 医者之鉴折翼的白衣天使3篇

      恋月骑士著奇幻小说《光依在》中的医疗人员总称。医者仁心,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可怜人。一般都是战场医者居多,然而,也有专门修习医术的圣者,负责战斗时的治愈工作,有魔

    • 《重生》观后感11篇

      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便是时代的主角与弄潮儿,我们应该继承起先辈们的精神与遗志,将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时代建设的更加美好!以下是为大家整理

    • 我们的新时代观后感1000字集合3篇

      《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由中宣部理论局、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分为《新时代什么样》《新使命是什么》《新思想新在哪》《新征程怎么走》《新部署

    • 关于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观后感【六篇】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

    • 观后感:预防青少年犯罪观后感500字范文(通用3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预防青少年犯罪观后感500字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

    • 小学生观看红色主题影片观后感3篇

      影片(yǐng piàn),汉语词汇,意思为放映的电影,出自《新民说》。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观看红色主题影片观后感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