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观后感范文(通用12篇)

|观后感大全

【www.sxqingyun.com--观后感大全】

《90后》是徐备导演的作品。它记录了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学生的故事。著名人物包括物理学家杨振宁、邓佳贤、穆丹、费孝通等。那时,虽然国家已破碎,但群星闪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九零后》观后感的文章12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九零后》观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躺平”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平”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平”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近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联大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联大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习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第2篇: 《九零后》观后感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平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九零后》。几位老人平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他们横跨半个中国,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平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联大”,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第3篇: 《九零后》观后感

  这所传说中的大学伴随着抗战,在山河摇晃的时代只持续了8年,但影响了中国80多年。在西南联大8000多名学子中,先后出现了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8名2弹1星功绩奖获得者、5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72名院士和100多名人文大师……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2018年,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发掘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资料,以生动详细的方式将这个历史转移到银屏上。今年,《西南联大》电影版《九零后》将于5月29日在全国电影院上映。5月12日,电影导演徐蓓在广州方面的书店登场,与观众交流为什么要读书。
  16名出身者口述历史,表现了西南联大学生的风骨和责任。北北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纪录片导演。2018年,她完成了纪录片《西南联大》,共5集,分别是《八音合奏》《刚毅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八音合奏,终于和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了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净值高达9.4。
  拍完《西南联大》,徐蓓与团队都觉得这段历史值得以大银幕的形式再次呈现。不同之处在于,九零后的焦点不是学校,而是以16名出身者的口述方式表现出西南联大人的风骨、负责人、学识和人品。
  电影阵容被称为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绩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者杨薏106岁的让子弹飞原作者、作家马识之路……16名90后国宝级大师共同出演,可以说是现有的纪录片中绝对没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才有长久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表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徐蓓说。
  不仅仅是采访素材,电影在照片、插图、音乐上也尽量实现电影化。
  同时还保留了纪录片《西南联大》里广受观众欢迎的元素。例如,在电视纪录片里的插画创作,在《九零后》中得以延续。不同的是,这次的插画是彩色的,更具青春气息。音乐方面,西南联大的校歌、《松花江上》等歌曲都将在片中出现,音乐总监也依然是著名作曲家范宗沛先生。
  “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激情、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

第4篇: 《九零后》观后感

  本质上我是一个感性的人,不管看电影还是电视剧,或者看书,或者听到鼓舞人心的音乐,在激动人心的时刻总忍不住鼻腔发酸、热泪盈眶。昨天,陪着女儿看《90后》。当看到“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徒步行走向昆明的一路上,除了忍饥挨饿,还要忍受日本飞机的轰炸,土匪的骚扰的时候,心中就升起一股感情。当看到他们一路上不畏困难险阻不畏生命危险还在采风、作诗歌,发现生活之美时,我感动于他们不屈不挠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我们破碎的祖国的热爱。当我看到他们一路上还在研究水车的工作原理,我感动于他们科学的精神以及为国家做贡献的决心。

  当他们胜利到达目的地,在西南联大相对平静的环境中,克服困难孜孜不倦学习。那时候的学习,就是为了以后可以为祖国做贡献。纵然深陷战火,依旧坚持教育救国。当战火烧到云南,国家需要西南学子拿起枪去保卫家园的时候,西南联大“八百壮士”弃笔从戎,虽死不悔。后来,有一些学子就读于美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而当祖国需要他们时,他们毅然抛弃了美国的地位以及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归国,为了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名字,我们当然耳熟能详。这让我看到了责任。

  当我看到98岁许渊冲老人,戴着花镜,用电脑翻译着文献,看着98多岁的阐释着文艺女青年最优雅的姿态的杨苡老人,还在笔耕不辍,忽然发现,人到中年真的不算什么,我还很年轻,还可以做好多事。不由得,我就有了一种力量,以前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可以提上日程了。

  90后,给了我很多感动,改变了我的认知,我将为了我自己去努力!

第5篇: 《九零后》观后感

  下午带班上的学生一起观看了记录电影《九零后》,并和导演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初看电影的名字,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讲什么。再看海报上的细节,才知道是讲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被采访的联大毕业,年岁都在90以上,所以称其为“90后”。这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题材,尤其是作为一部在院线播放的电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强,是一部非常好的记录电影。下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点:先贤的精神,时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知识。

  先说先贤的精神,简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电影叙述到,在联大读书时候,杨振宁、邓稼先两位先生时常一起背古诗,杨振宁的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过他们一起背诵唐代诗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电影引入这个段落,取意有二:一是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二是改变这一切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我一直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底色古已有之,从先秦诸子,再到宋明诸儒,皆是如此。从《大学》里的修、齐、治、平,到张载的“横渠四句”,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内在的情怀是一致的,联大学子亦是如此。杨振宁11岁时,其父杨武之已从美国学成归来,任教于清华大学算学系,并开始着手孩子的教育问题。杨振宁曾回忆道:父亲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找人来教我数学,他去找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他跟雷先生说,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个学生,来教振宁《孟子》。雷先生就介绍他的一位得意门生,叫做丁则良。我记得很清楚,每个礼拜五天,每天早上我到科学馆我父亲的办公室里,然后丁先生也来,教我一两个钟头的《孟子》,这样持续了一个暑假,跟第二年的半个暑假。一个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出来。《孟子》里头有很多儒家的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树人先立德,此之谓也。

  再谈“时代的使命”。时易世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电影里联大校友马识途说:“我最初读的是中央大学化学系,那会儿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化学,造炸弹炸日本鬼子。”这让我想起钱伟长的故事,钱伟长和杨振宁一样,出身书香门第,以修齐治平作为学问的起点,钱伟长的叔叔,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满分,物理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还没入学报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感叹学历史造不了飞机大炮,决心转投物理系,但叔父钱穆对此并不支持。于是钱伟长找到与叔叔过从甚密的顾颉刚从中斡旋,顾颉刚先生说:“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所以说,“工业救国”、“科技救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同样的,我们这一代人,亦有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们攀登的高峰,需要我们补齐的短板。

  最后,是永恒的美和知识。知识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用来造房子、造桥,亦在于其可以带来思想的愉悦,一种崇高的审美;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皆是如此。这种思维的愉悦,崇高的审美,可以穿越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观影后的交流环节,导演说,她对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对知识本身充满热情,而不仅是“知识”所带来的某种具体的好处。有学生问导演,对联大诸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他的那句话打动了你?她回答说,是邓稼先先生的Pure(纯粹)。我也很喜欢“pure”,我理解的”pure’,就是“赤子之心”,对家国也好,对知识也好。如果对其本身没有热情,是难以有杰出的建树的。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是知识带来的“分数”、“好工作”?还是对其本身充满热情,并且,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悦。

  有时候,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有不可避免的功利,并且让我们把孩子教的也变得功利起来。一位同事对我讲,高一上学期,一次她在课堂上谈了对世事现象的看法。学生下课后真诚的问:“老师,你讲这些,高考考不考?”,让老师哭笑不得。也有学生对我说过:“高考准备选物理,历史学的不好也没关系”,让我感到遗憾。如果看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够让其有所感悟,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概率游戏,只能努力为杰出的人创造某种可能性。

第6篇: 《九零后》观后感

  这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题材,尤其是作为一部在院线播放的电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强,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电影。下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点:先贤的精神,时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知识。
  先说先贤的精神,简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电影叙述到,在联大读书时候,杨振宁、邓稼先两位先生时常一起背古诗,杨振宁的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过他们一起背诵唐代诗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
  电影引入这个段落,取意有二:
  一是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二是改变这一切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我一直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底色古已有之,从先秦诸子,再到宋明诸儒,皆是如此。
  从《大学》里的修、齐、治、平,到张载的“横渠四句”,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内在的情怀是一致的,联大学子亦是如此。
  再谈“时代的使命”。时易世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所以说,“工业救国”、“科技救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同样的,我们这一代人,亦有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们攀登的高峰,需要我们补齐的短板。
  最后,是永恒的美和知识。知识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用来造房子、造桥,亦在于其可以带来思想的愉悦,一种崇高的审美;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皆是如此。这种思维的愉悦,崇高的审美,可以穿越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观影后的交流环节,导演说,她对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对知识本身充满热情,而不仅是“知识”所带来的某种具体的好处。

第7篇: 《九零后》观后感

  下午带班上的学生一起观看了纪录电影《九零后》,并和导演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初看电影的名字,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讲什么。再看海报上的细节,才知道是讲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被采访的联大毕业,年岁都在90以上,所以称其为“90后”。
  这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题材,尤其是作为一部在院线播放的电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强,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电影。下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点:先贤的精神,时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知识。
  先说先贤的精神,简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电影叙述到,在联大读书时候,杨振宁、邓稼先两位先生时常一起背古诗,杨振宁的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过他们一起背诵唐代诗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
  电影引入这个段落,取意有二:一是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二是改变这一切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我一直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底色古已有之,从先秦诸子,再到宋明诸儒,皆是如此。
  从《大学》里的修、齐、治、平,到张载的“横渠四句”,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内在的情怀是一致的,联大学子亦是如此。
  杨振宁11岁时,其父杨武之已从美国学成归来,任教于清华大学算学系,并开始着手孩子的教育问题。杨振宁曾回忆道:父亲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找人来教我数学,他去找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他跟雷先生说,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个学生,来教振宁《孟子》。雷先生就介绍他的一位得意门生,叫做丁则良。
  我记得很清楚,每个礼拜五天,每天早上我到科学馆我父亲的办公室里,然后丁先生也来,教我一两个钟头的《孟子》,这样持续了一个暑假,跟第二年的半个暑假。一个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出来。
  《孟子》里头有很多儒家的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树人先立德,此之谓也。
  再谈“时代的使命”。时易世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电影里联大校友马识途说:“我最初读的是中央大学化学系,那会儿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化学,造炸弹炸日本鬼子。”这让我想起钱伟长的故事,钱伟长和杨振宁一样,出身书香门第,以修齐治平作为学问的起点,钱伟长的叔叔,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
  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满分,物理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还没入学报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感叹学历史造不了飞机大炮,决心转投物理系,但叔父钱穆对此并不支持。
  于是钱伟长找到与叔叔过从甚密的顾颉刚从中斡旋,顾颉刚先生说:“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
  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所以说,“工业救国”、“科技救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同样的,我们这一代人,亦有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们攀登的高峰,需要我们补齐的短板。
  最后,是永恒的美和知识。知识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用来造房子、造桥,亦在于其可以带来思想的愉悦,一种崇高的审美;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皆是如此。这种思维的愉悦,崇高的审美,可以穿越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观影后的交流环节,导演说,她对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对知识本身充满热情,而不仅是“知识”所带来的某种具体的好处。
  有学生问导演,对联大诸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他的那句话打动了你?她回答说,是邓稼先先生的Pure(纯粹)。我也很喜欢“pure”,我理解的”pure’,就是“赤子之心”,对家国也好,对知识也好。
  如果对其本身没有热情,是难以有杰出的建树的。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是知识带来的“分数”、“好工作”?还是对其本身充满热情,并且,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悦。
  有时候,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有不可避免的功利,并且让我们把孩子教得也变得功利起来。一位同事对我讲,高一上学期,一次她在课堂上谈了对世事现象的看法。学生下课后真诚地问:“老师,你讲这些,高考考不考?”,让老师哭笑不得。
  也有学生对我说过:“高考准备选物理,历史学的不好也没关系”,让我感到遗憾。如果看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够让其有所感悟,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概率游戏,只能努力为杰出的人创造某种可能性。

第8篇: 《九零后》观后感

  初接触这个名称时,就存有疑惑,此90后,可是指的现在初成年的“90后”们,在看清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师们:98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

  就顿感,“九零后”这个片名,有点取巧。取巧之外,也恰当。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访的时候,基本上都过了90岁,他们是妥妥的“九零后”。其二,影片主要讲述他们在“中国曾经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求学的故事,那时候,他们风华正茂,一如当下的“九零后”。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等等。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pure”的邓稼先等等。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3位拍摄对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绝笔影像。

  一所在战火中临时“联合”的大学;一所以简陋的砖瓦房为教室、以茅草房为宿舍的大学;一所师生时刻准备着“跑警报”的大学;一所仅仅维系了九年的大学;却大师云集,更培养了史上最强的一届“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两位大师回答,也是可爱到我们这些年轻一辈了。原来,西南联大的“文学课”,采取的教学法很特别,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大师每位讲两周,完全抛弃了常见的系统性的教学法。理科生杨振宁坦言:“这样完全没有系统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许渊冲却激动地表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学课。”

  西南联大对一年级新生实行“通识教育”,学子们齐聚一堂,不分科。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联大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联大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联大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第9篇: 《九零后》观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躺平”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平”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平”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近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联大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联大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习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第10篇: 《九零后》观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躺平”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平”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平”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近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联大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联大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习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第11篇: 《九零后》观后感

  下午带班上的学生一起观看了纪录电影《九零后》,并和导演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初看电影的名字,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讲什么。再看海报上的细节,才知道是讲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被采访的联大毕业,年岁都在90以上,所以称其为“90后”。
  这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题材,尤其是作为一部在院线播放的电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强,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电影。下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点:先贤的精神,时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知识。
  先说先贤的精神,简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电影叙述到,在联大读书时候,杨振宁、邓稼先两位先生时常一起背古诗,杨振宁的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过他们一起背诵唐代诗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
  电影引入这个段落,取意有二:一是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二是改变这一切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我一直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底色古已有之,从先秦诸子,再到宋明诸儒,皆是如此。
  从《大学》里的修、齐、治、平,到张载的“横渠四句”,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内在的情怀是一致的,联大学子亦是如此。
  杨振宁11岁时,其父杨武之已从美国学成归来,任教于清华大学算学系,并开始着手孩子的教育问题。杨振宁曾回忆道:父亲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找人来教我数学,他去找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他跟雷先生说,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个学生,来教振宁《孟子》。雷先生就介绍他的一位得意门生,叫做丁则良。
  我记得很清楚,每个礼拜五天,每天早上我到科学馆我父亲的办公室里,然后丁先生也来,教我一两个钟头的《孟子》,这样持续了一个暑假,跟第二年的半个暑假。一个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出来。
  《孟子》里头有很多儒家的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树人先立德,此之谓也。
  再谈“时代的使命”。时易世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电影里联大校友马识途说:“我最初读的是中央大学化学系,那会儿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化学,造炸弹炸日本鬼子。”这让我想起钱伟长的故事,钱伟长和杨振宁一样,出身书香门第,以修齐治平作为学问的起点,钱伟长的叔叔,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
  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满分,物理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还没入学报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感叹学历史造不了飞机大炮,决心转投物理系,但叔父钱穆对此并不支持。
  于是钱伟长找到与叔叔过从甚密的顾颉刚从中斡旋,顾颉刚先生说:“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
  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所以说,“工业救国”、“科技救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同样的,我们这一代人,亦有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们攀登的高峰,需要我们补齐的短板。
  最后,是永恒的美和知识。知识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用来造房子、造桥,亦在于其可以带来思想的愉悦,一种崇高的审美;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皆是如此。这种思维的愉悦,崇高的审美,可以穿越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观影后的交流环节,导演说,她对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对知识本身充满热情,而不仅是“知识”所带来的某种具体的好处。
  如果对其本身没有热情,是难以有杰出的建树的。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是知识带来的“分数”、“好工作”?还是对其本身充满热情,并且,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悦。
  有时候,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有不可避免的功利,并且让我们把孩子教得也变得功利起来。一位同事对我讲,高一上学期,一次她在课堂上谈了对世事现象的看法。学生下课后真诚地问:“老师,你讲这些,高考考不考?”,让老师哭笑不得。
  也有学生对我说过:“高考准备选物理,历史学的不好也没关系”,让我感到遗憾。如果看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够让其有所感悟,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概率游戏,只能努力为杰出的人创造某种可能性。

第12篇: 《九零后》观后感

  除了与西南联大“同宗同源”的三校,《九零后》还陆续走进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与正青春的大学学子通过这部关于“中国最传奇大学”的纪录电影,探讨“何为大学精神”。在浙江工业大学这所工科学校,同学们在映后就“当代年轻人究竟为什么而读书”展开激烈交锋;复旦大学的一位同学则在观影后默默写下:“愿摒杂念,胸有天下,潜心向学。”

  深圳中学站是《九零后》唯一一场面向中学生群体的特别放映。这一次,银幕上璀璨的“九零后”撞见了正青葱的“00后”。近200名初高中生和家长观影,走出教室的“小课堂”,体验一堂“电影人生课”。

  有几场路演在文化气息浓郁的上海图书馆和方所书店举行,收获了一批情怀满满的观众:“做纪录片导演是需要情怀的,我们也想成为有情怀的观众。”在影迷路演场,令人感动的故事不断出现。在被称为广州“纪录片之家”的豆园,几位中学生观影全程坐得笔直,边听导演映后发言边做笔记;一位武汉的观众路演当天生日,他“推掉了所有的饭局,特意来看这部电影。”

  一位发起人在5月4日百城首映礼首日就组织了一场点映,听说有路演后再次前来观影,“这部电影越看越有味道”。路演过程中,已经出现多位在影片全国公映前就达成“二刷”成就的观众,影片丰富的细节和隽永的影像魅力,激起观众反复品味的兴趣。

  16位联大学子非凡魅力折服观众年轻观众称“影片成为我人生的动力”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在了解西南联大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的光荣历史后,他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在联大精神的感召下,各地高校校友会、联大后代纷纷组织《九零后》观影,在电影中重温弦歌不辍的联大历史,影片中的联大学子之一、103岁的吴大昌先生更是惊喜“空降”北京路演场,令全场观众为之沸腾。

  而济南、无锡等多地的首映礼,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校友会因《九零后》难得“再聚首”,影片无意间促成了这三所大学当地校友的首次“历史性”团体交流活动。而影片中关于教育、大学和读书的思考,更是带动了许多中学、大学教师、家长及各地书店、读书会的点映发起人。百城首映礼及路演开启半个月以来,目前已举办了100余场,超过8000名观众走进影院,提前观看了这部珍贵的人文纪录电影。

  《九零后》迎来的第一波观众口碑堪称“万花筒”,大家不仅纷纷为影片中16位“眼中有火,心中有梦”的“九零后”折服,还从不同视角给出了相当丰富、多元的观感。有家国情怀,“百废待兴的年代的知识分子总是有一种危机感和使命感。”有青春感叹,“这是一群眼中有光、心中有信念的‘年轻人’。”“九十岁,仍然年轻,永远年轻。”

  “可爱”成为观众提及片中人物时,出现频率极高的描述,“虽然是群像,但看得到每个采访对象的个性,因为他们真诚、可爱、说真话。”邓稼先先生的口头禅“pure”深入人心,甚至因电影心生“惭愧”,却也从中获取力量,“虽然身处时代不同,但是感受却是可以相通的,看着纪录片中这些‘九零后’依旧保持着青年般的热忱,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努力下去呢?”

  如同一位年轻观众观影后激动而真诚的心声:“我觉得人生早点看这部纪录片,应该会更坚定找好自己的方向,然后一如既往。这部纪录片好像可以成为我人生的动力,或许有一天迷茫之际,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九零后,他们对待人生的那份坦然豁达、怡然自得,会减少一些负面情绪。”相信《九零后》这部刻录西南联大历史记忆,同时解读青春这个永恒话题的纪录电影,将给无数观众带来激励与鼓舞。

    


九零后观后感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本文来源:https://www.sxqingyun.com/zuowendaquan/147925/

    热门推荐
    • 军垦博物馆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对馆藏物品分类管理,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 美丽中国观后感三篇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

    • 医者之鉴观后感 医者之鉴折翼的白衣天使3篇

      恋月骑士著奇幻小说《光依在》中的医疗人员总称。医者仁心,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可怜人。一般都是战场医者居多,然而,也有专门修习医术的圣者,负责战斗时的治愈工作,有魔

    • 《重生》观后感11篇

      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便是时代的主角与弄潮儿,我们应该继承起先辈们的精神与遗志,将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时代建设的更加美好!以下是为大家整理

    • 我们的新时代观后感1000字集合3篇

      《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由中宣部理论局、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分为《新时代什么样》《新使命是什么》《新思想新在哪》《新征程怎么走》《新部署

    • 关于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观后感【六篇】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

    • 观后感:预防青少年犯罪观后感500字范文(通用3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预防青少年犯罪观后感500字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

    • 小学生观看红色主题影片观后感3篇

      影片(yǐng piàn),汉语词汇,意思为放映的电影,出自《新民说》。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观看红色主题影片观后感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篇